中時社論》政務官腦袋更該超前部署

社論

臺灣旱象一時難以解決,行政院日前開會,討論經濟部水利署所提「抗旱整備與應變」報告,媒體聚焦在明年初擬開徵的用水大戶「耗水費」,但主要內容其實是水利署將推動的「抗旱水源2.0」計劃,包括區域調度、開發伏流水、緊急海淡、增加淨水設備、利用建築工地地下水等,將日增16.8萬噸供水

歷任政府失職失能

水利署也規畫未來十年投入1600億元擴建水資源,包括強化海淡廠、興建再生水廠水庫清淤壩體加高、強化供水管網、人工湖等。估計2031年後的整體供水量可年增10億噸,而供應竹科的緊急海淡廠已經完成。前瞻基礎建設前面4年投入的287億元,已完成新竹備援幹管防災備援水井和伏流水等;但因降雨量持續偏少,必須推動「抗旱水源2.0」計劃。

經濟部的用心理當肯定,但地球暖化、極端氣候都已是存在20年以上的趨勢,不僅媒體報導無日無之,連教科書也列爲必備內容、孩童都能朗朗上口。臺灣早在2001年有個水淹臺北、灌癱捷運納莉風災,次年上半年北臺灣卻出現嚴重乾旱,及半世紀來最熱夏季:竹科嚴重缺水桃竹苗1.8萬公頃農田休耕;這種旱澇密集的極端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絕對是影響產業民生的「國安問題」。

諷刺的是,臺灣年降雨量約2500毫米,是全球平均值的2.5倍,雖說雨量集中、河流短促、人均得水量低,但在21世紀科技高度發展的此時,卻對雨季和颱風時的大量水源無能爲力、放任其奔流入海,對照年降雨量僅300毫米,但用水無虞,農業繁榮的以色列,就知道歷任政府不只令人汗顏根本就是嚴重失職和失能,一個人均GDP排名全球前20的經濟體,弄到讓民生用水減壓供應或局部停水,千百輛科學園區水車穿梭在建築工地尋找水源,別說沒能「超前部署」,連稱爲「及時應變」都極爲勉強。

試想,中科廠商用水車運應急,一噸水要價440元,是自來水價近40倍,就算水車可以應急,代價卻極爲高昂;加上民生用水「供五休二」、在臨時供水站取水引發不便,政府失能已讓社會付出巨大代價。工業用水需求近年加速增加,特別是半導體業;然而,工業的設廠資訊,除非是地下工廠,否則政府應能完全掌握,且建廠經常耗時數年,卻未能配套提供廠商足夠用水,顯然是規畫或執行出了狀況,纔會產生目前窘況

節水也要創新供水

顯然,在極端氣候已成常態,臺灣耗水產業的發展又如此快速之下,傳統的規畫(包括預測模型的風險設定)已經無法因應,必須改弦更張了。例如,從前年6月到今年2月的1年半多,臺灣降雨量只有年均量的4成,讓經濟部先前的「超前部署」完全破功;若未來情況更糟,降雨量更低到只有年均量1或2成時,「十年擴建水源」計劃還管用嗎?這可是個非常嚴肅的問題,說不定到時候真正發生時,連搞個「抗旱水源3.0」也應付不了,屆時再怨天尤人也已無用,而那已不是「天災」而是「人禍」了。

目前經濟部所提的因應之道,仍多屬相對傳統的供水模式,跟不上產業需求增加速度的機會極高,需要更多有效抑制需求、增加供給的前瞻方法纔可能徹底解決問題。節水的措施首先必須全面性地適度提高目前幾乎是全球最低的水價,讓全民都感受到水源匱乏纔會積極節水;也讓水公司除了不會虧本以外,會有足夠的保留盈餘來投資新的水源開發,而非一再地爲選舉討好選民、強迫節約用水的個體去補貼那些浪費水源的人和企業。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參考和升級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在集水和用水上卓有成效的國家,創造創新的供水模式。例如,於科學園區附近都會建立大型地下儲水槽,大雨時集水來舒緩積水或引河水分流入槽,再導進附近水庫或水塘充實蓄水備用;或如同蘇揆所提,研究新加坡於高速公路下設置引水裝置,導入水庫的可行性。必要的大型水庫應展現政府治理能促其實現。總之,只有政府的腦袋夠前瞻和創新,解決臺灣長期供水問題的真正「超前部署」,纔會變得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