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意外!電商格局悄然生變 快遞公司賠本賺吆喝
1、雖然預料到電商銷售將創紀錄,但未料到電商格局正在改變;
2、看似收穫頗豐的快遞小哥,卻一肚子苦水:“雙11”只要不虧錢,不丟件,少投訴,安穩度過就是賺到了;
3、本月來,國內股市裡幾大快遞巨頭股價無一上漲。順豐控股跌1.75%;圓通速遞跌5.88%;韻達股份跌3.83%;申通快遞跌6.03%;中通快遞跌0.26%。
快遞公司真的是在賠本賺吆喝嗎?
// 拼多多上位,電商格局改變 //
“雙11”剛落下帷幕,電商板塊迎來一個大消息。
11月12日晚間,拼多多公佈了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財報,公司該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42.09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75.139億元增長89%;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爲4.664億元,而去年三季度虧損16.604億元,這也是公司上市以來首次實現單季盈利。
業績增長的動力來源於平臺線上營銷技術服務收入的強勁增長。今年三季度,公司線上營銷技術服務收入爲128.777億元,相較於上年同期增長92%;交易服務費收入從上年同期的8.025億元增長66%,至13.321億元。
拼多多CEO陳磊表示,隨着越來越多的品牌商家入駐拼多多,以及“百億補貼”等活動的持續投入,拼多多平臺的用戶黏性不斷增強,用戶更喜歡在拼多多消費和互動。
在用戶數量方面,截至今年9月底,平臺年活躍買家數達7.313億,較上年同期淨增1.95億,較上一季度淨增4810萬;今年三季度,拼多多APP平均月活用戶數達6.434億,較上年同期的4.296億增長50%,較上一季度淨增7460萬。
在“百億補貼”等補貼策略的帶動下,單個用戶的年平均消費額進一步增長至1993.1元,同比增長27%。截至今年9月底的前12個月,平臺交易額(GMV)達14576億元,同比增長73%。截至9月底,拼多多持有現金、現金等價物及短期投資達456億元。
受此消息提振,截至收盤,拼多多漲20.41%,創歷史新高。
(圖片來源:Wind金融終端App)
// 快遞業務量創歷史新高 //
不僅拼多多的實力不容小覷,在剛剛過去的“雙11”,各電商都收穫頗豐,從快遞業務量可知一二。
根據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11月1日-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件39.65億件,其中11月11日當天共處理快件6.75億件,同比增長26.16%,再創歷史新高。
國家郵政局表示,2020年是郵政快遞業連續第11次系統組織迎戰業務旺季。今年旺季範圍是自11月初至2021年春節(2月12日)前夕,期間各電商平臺的系列促銷活動將帶動快遞業務量的顯著增長。
根據預測,“雙11”期間(11月11日至16日),業務量將達29.7億件,比去年同期增長28%左右,日均快遞業務量達4.9億件,約是日常業務量的2倍。
雖然由電商帶來快遞業務量創出歷史新高,但各快遞公司的現狀卻似乎並不盡如人意。
“雙11”前夕,通達系快遞公司在全國多個城市網點都有停工罷工傳聞,雖然圓通、中通、申通、百世等公司相繼迴應稱,罷工傳聞爲不實消息,目前快遞網絡運營正常。但多方否認後,關於快遞網點欠薪罷工的討論依然熱烈。
在微博數據中,最近一個月有關快遞罷工的討論已超過1萬次,涉及通達系公司的全國多個網點。這些網點涉及湖南、四川、江蘇、上海等多個省市,運營情況多標註爲“網點異常”、“快件積壓嚴重”、“無人配送”等。
有員工透露,異常網點大多因拖欠工資導致快遞員罷工,網點停擺,影響包裹投遞,許多網點的欠薪問題至今未解決。
// 三季報:順豐領跑,申通淨利降100% //
那麼數據裡的快遞行業情況如何?
今年由於疫情原因,不少市民的消費習慣改變,進一步引發了網購需求。得益於這一新趨勢,今年二季度以來,快遞業務漸漸恢復,但快遞行業的營業收入卻顯示出下降。這從各快遞公司的三季報就能窺探一二。
作爲快遞行業大哥,順豐控股業績可圈可點。據其三季報披露,2020年1-9月的營收、淨利、扣非淨利、現金流均比上年同期有較大幅度增長,其中營收達到1095.94億元,淨利55.98億元,扣非淨利超51億元,同比增45.38%。它是4家快遞公司中扣非淨利唯一上漲的。
有人笑,也有人哭。
圓通速遞營收、淨利均排第二,分別爲234.20億元、13.86億元,與排第一的順豐差距較大。圓通速遞前三季度營收淨利也均實現增長,但扣非淨利下滑9.70%。而2020年半年報披露,圓通速遞的各項業績指標均是同比增長。
韻達股份營收、淨利均排第三,分別爲230.87億元、10.20億元。韻達股份前三季度營收淨利雙降,其中淨利降幅達47.83%,扣非淨利潤下滑52.14%。
申通快遞前三季度營收淨利雙降,其中歸母淨利潤僅520.42萬元,同比下降99.53%。申通快遞也是4家同行中唯一一家扣非淨利爲負的,達-5103.71萬元。申通快遞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也墊底,僅0.66%。
// 單票收入2.18元 //
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9月快遞業務量完成80.9億件,增速創三年來新高。但快遞數量的增長並不意味着同等規模的收入增長。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的快遞量和快遞業務收入雖然都在攀升,但每單快遞的快遞單價還不到十年前的一半。
以價換市是快遞業內最簡單直接的競爭策略。在電商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快遞企業之間的競爭趨於同質化,從而依靠不斷壓低價格來爭奪市場。
從這幾家快遞公司披露的每個月主要經營數據來看,圓通存在增量不增價的情況,即快遞產品收入和業務完成量均逐月同比增長的情況下,快遞產品單票收入卻是每個月同比都在下滑。申通快遞每個月業務完成量同比都在增長,但是單票卻是每個月都同比下降。
以最近的第三季度爲例。圓通速遞9月份快遞產品收入26.5億元,同比增19.58%;業務完成量12.17億票,同比增50.18%;快遞產品單票收入2.18元,同比降20.38%。8月份單票收入是2.11元,同比降22.57%;7月是2.16元,同比降23.10%。
申通快遞9月快遞服務業務收入18.71億元,同比降8.59%;完成業務量8.6億票,同比增18.58%;快遞服務單票收入2.18元,同比降22.70%。8月快遞服務業務收入16.61億元,同比降10.95%;單票收入是2.11元,同比降23.55%;7月快遞服務業務收入16.67億元,同比降6.31%;單票收入2.12元,同比降24.29%。
順豐9月單票收入18.47元,同比降15.16%;8月單票收入17.11元,同比降20.97%;7月單票收入17.87元,同比降20.96%。
// 淨利潤大幅下滑 //
有業內人士稱,作爲頭部快遞公司,圓通和申通三季報業績下滑受第三季度的拖累較爲明顯,很大可能是加速擴張致一時供血不足。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表示,圓通、申通三季報業績指標出現下滑,有一大原因是今年選擇大規模發展,包括買飛機、投資無人機,屬於大規模固定資產投入的狀態,因此三季報下降就不令人意外。而順豐投入更早,現在對業績的影響就沒有那麼明顯。
除此之外,業內人士指出,價格競爭不斷加劇也是淨利潤下滑的原因之一。
壓價競爭的直接後果,是公司淨利潤不斷下滑。
以韻達快遞爲例,2019年上半年共完成快遞業務量43.34億票,淨利潤12.96億元。而在今年上半年共完成快遞業務量達56.29億票,淨利潤僅爲6.81億元。短短一年,韻達的快遞業務量增加了10多億票,但是單票的利潤卻從0.30元下跌到0.12元。
第一財經稱,今年5~9月,快遞價格的跌幅已經創6年來之最,表明了行業價格超預期的慘烈。需求的井噴疊加價格戰的慘烈,反映到通達快遞總部和網點,就是乾的活更累,但賺的錢卻更少,甚至出現虧損的情況。
因爲運營模式不一樣,所以三通一達和順豐同口徑的內容大相經庭。圓通快遞、中通快遞、申通快遞、韻達快遞被業內稱爲“三通一達”。順豐是完全的直營制,三通一達主要是加盟制,而在加盟制模式下,作爲快遞平臺的總部即上市公司主體,本質上就是抽頭。
在這些加盟制快遞巨頭內部,總部是把運單預收費作爲主要的收入來源,加盟商每收一單快件,就要向總部繳納一塊錢或更多的運單費。這樣加盟商數量越大,遞送量越大,總部銷售的運單就越多,獲得的收入也就越多。此外,各地網點如果需要總部投建的轉運中心進行中轉分撥,還會繳納一定的中轉分撥費用。
各地的加盟商纔是真正對快件遞送的成本和價格負責的一方。他們要自行購買車輛,招聘員工或者將下屬的站點分包。因此,我們一般看到的快遞價格,並不是由總部制定,而是各個地方加盟網點自行確定的。一些網點甚至還把定價權下放給了旗下站點的承包商,只要有的賺,承包商也可以再跟顧客討價還價。
所以,真正承受快遞價格不斷下降壓力的,是地方加盟網點,而支撐他們能夠繼續做大規模的,則是快遞總部對優勢網點的補貼,而沒有補貼的網點,就只能退出經營。
// 價格戰持續,行業整合加速 //
多位快遞業內人士認爲,價格戰的持續,也將推動行業的加速整合,價格戰強度越高,行業整合速度越快,整合陣痛期越短。
事實上,在今年的快遞價格戰之下,原本在一線梯隊裡的部分快遞公司,已經開始有出現掉隊的勢頭。
2019年前三季度,通達系公司的件量增速平均還比行業高出15個百分點,但到今年三季度,申通、百世的件量增速已經落後行業10個百分點。相比之下,中通的市場份額則在逐步提升,甚至在港股上市時提出了2022年件量份額提升至25%的目標(2019年爲19.1%)。
不過,業內普遍認爲,快遞行業激烈的價格戰在明年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後年價格戰有望逐步緩和,而行業的集中度也將進一步提高。
銀河證券王靖添發佈研報稱,2020年底前快遞行業的高景氣度邏輯不變,預計全年件量增速爲25%-30%。繼續維持行業在1年左右出清的預期,在此之前,價格戰或將繼續呈現較爲激烈的狀態,快遞公司的盈利空間仍或持續承壓。在此背景下,“以量爲王”成爲電商快遞行業競爭的主要邏輯。(Wind綜合第一財經、華夏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