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模型的還在賠本賺吆喝,賣AI課程的已經年入過億了
出品丨本站科技《態度》
作者丨趙芙瑤
編輯丨丁廣勝
誰能想到,中國第一波吃到AI紅利的人,已經年入過億了。
他並不是技術大牛也沒有AI相關的任何學術背景,全憑一張嘴,靠199元的AI課程年入上億。他就是“知識付費博主天花板”、號稱“比肩山姆奧特曼”的“AI之父”李一舟。
古時候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在互聯網以及自媒體時代,做得好不如吹得好,吹得好不如傳播的廣泛。如果能說會道會包裝會營銷,那就絕對是這個世界的一級氪金NPC了。在AI變現模式仍然不是非常明朗時,李一舟殺出一條血路,一個人的營收快趕上一家上市公司。
然而不幸的是,李一舟今天疑似被封。今日午間,李一舟用於售賣 AI 課程的微信小程序“一舟一課”由於違反《即時通信工具公衆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已暫停服務。李一舟的人工智能課在微信視頻號櫥窗顯示“已下架”,個人視頻號也已被禁止關注。
李一舟,何方人士?
介紹李一舟之前,筆者想用一個最通俗易懂的例子,來談談一件成功商品的誕生。例如一款奶茶本身口感普通,卻請了當紅明星代言,並號稱源自澳洲優質奶源,珍珠芋圓都是“慢火熬製”,再來個全網營銷“冬天的第一杯熱奶茶”,KOL們人手一杯,地廣和TVC廣告鋪天蓋地,再和目前最火的影視劇或者二次元形象來個聯名,想不火都難。
李一舟深諳營銷之道,在包裝自己這塊,絕對是他的強項。“清華大學博士”、“創立多家科技公司”、“融資數千萬元”等標籤,都爲他營造了一個高學歷、高智商、高收入、高流量的完美形象,受到了許多網友的追捧。
李一舟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他不光經歷了創業失敗,剛剛入行自媒體時賬號也沒什麼起色。但一次偶然的機會,李一舟憑藉一條吐槽中年危機的視頻獲得了巨大流量,隨後搖身一變,鎖定了自己的受衆羣體,開始教人創業賺錢。在AI熱潮中,李一舟又緊抓風口,從創業成功學大師轉型爲AI大師。
李一舟先是推出199元的人工智能課程,通過承諾每週上一課的方式,開啓了知識付費業務。同時還開啓了抖音直播,“最後五個名額”、“馬上就下播”、“一會就漲價”等話術牢牢抓住了用戶心理。
不過靠賣AI課程咔咔發大財的,或許並沒有那麼懂AI。資料顯示,李一舟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工業設計和設計創新方法專業、設計戰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本科和碩士就讀於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也就是說,李一舟是妥妥的藝術生,他的清華大學博士title和AI沒有半毛錢關係。
那麼,李一舟的課程質量如何?據買過其課程的學員反饋,40節課每節課都只有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其中包含大量人工智能基礎知識科普、ChatGPT使用方法,以及李一舟自己套殼的“一舟生圖”等工具的使用方法介紹。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有關“時間管理”、“對談企業家”等內容。
先不說有關人工智能的基礎科普網上遍地免費視頻,“時間管理”也能拿進來充數屬實讓人意想不到。
雖然賣的就是一個信息差,但是李一舟妥妥靠AI把自己變得富得流油。截至相關課程下架,李一舟最新推出的199元AI課程包銷量16.2萬,共計3223.8萬元銷售額;據飛瓜數據顯示,李一舟的AI課程一年內銷售約25萬套,總銷售額達5000萬;這還不包括他的1980元進階課。
除此之外,李一舟還賣“算力”。李一舟整了一套自己的“大模型”,疑似其他開源大模型的套殼。買了他的課,只能用李一舟的這一套“大模型”。並且,這套“大模型”不能長期免費使用,用完了買課贈送的“100萬算力”後就需要充值了。
雖然使用大模型確實需要消耗算力,不過是消耗的大模型廠商購買的算力,李一舟好一招偷樑換柱,相當於直接把他人的嫁衣拿來租賃了。
李一舟被封后,不少已購買課程的網友在社交媒體抱怨稱:“覺得199元完全打水漂了。”不過,李一舟的真金白銀已經落袋爲安,並且合理合法,目前來看消費者尚且投訴無門。
國內大模型企業,靠啥盈利?
一邊是賺的盆滿鉢滿的“AI之父”,另一邊燒錢做研發的國內大模型廠商日子過得怎麼樣呢?
隨着大模型商業化浪潮興起,國內企業在GPU禁運和長期高成本的雙重壓力下,一直在迫切加速商業化進程。相較於國外先行者,國內大模型企業的商業化路徑顯得較爲曲折,需要在模仿的同時克服燃燒資金、算力不足以及大模型優化升級滯後等問題。這一挑戰性環境下,企業面臨着極爲緊迫的商業變現壓力,尤其在成本與收益平衡上面臨考驗。
在商業化過程中,大模型企業採用各種定價策略應對市場需求。B端應用已出現多種定價方式,包括按時間段、按調用量以及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不同公司按token計費的方式存在細分,但仍未達成統一標準,導致市場上差異較大。C端用戶的付費挑戰依舊存在,需要在建立大規模用戶基礎的同時,尋找合適的商業化路徑,而面向企業客戶,尚需努力說服其付費並形成穩定的SaaS訂閱收入模式。
隨着大模型商業化的推進,企業面對不斷攀升的訓練和芯片採購成本,必須尋找降低芯片成本的有效途徑。在這方面,除了等待芯片價格下降外,一些企業已經考慮自研芯片,並尋求外部合作。
然而國內大模型企業的發展仍然舉步維艱,與國外同行相比,存在算力不足、大模型優化升級滯後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優化產品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總體而言,大模型商業化仍處於發展的初期,還沒有清晰可靠的商業化路徑。
翻翻國內專注於做大模型的廠商的財報,你會看到這樣的字眼:“全面擁抱大模型”、“大模型商業化加速”、“自研大模型批量落地一線”;然而對於大模型帶來的單獨盈利卻隻字不提。
比如商湯此前表示,生成式AI相關收入增長670%;科大訊飛稱,大模型推動業務增長;美圖稱,大模型拉動公司利潤增長3.2倍;百度稱,大模型重塑了業務生態,大模型到底爲這些企業賺了多少錢?事實上,賺的錢能否勉強覆蓋研發費用都還是個未知數。
結語
這個世界總是如此,兢兢業業,前期大量投入,一步一個腳印的人,卻有可能入不敷出;沒什麼真材實料,光靠吹得天花亂墜割韭菜的人,卻能日進斗金。
對於投資和創業者而言,建立起對市場的深刻理解,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至關重要。當新的技術浪潮來臨,要多加辨別,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別讓“割韭菜”的水課再有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