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天立地”做課題 產學合作育人才
疫情緊張的2月底,市場上N95口罩緊缺時,南京工業大學傳出了好消息:化工學院教授陳蘇課題組研發的一種功能高分子材料投入量產,每天可生產8噸口罩濾芯層原料,這將極大緩解市場上N95口罩嚴重緊缺的局面。
“N95口罩的關鍵技術在於其緻密、能有效隔離病毒的濾芯層。用我們研製的1噸材料,再運用納米紡絲工藝,就可以爲20萬隻N95口罩,或者80萬隻普通醫用口罩提供濾芯層。”課題組成員之一李晴博士介紹,課題組每次開會時,導師都會告誡同學們,做科研既要緊盯國際學術前沿,也要瞄準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一定要把論文寫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能爲緩解疫情作出點力所能及的貢獻,課題組同學們都很開心!”李晴笑着說。
“我培養學生的理念是,論文和應用一個不能少。”陳蘇教授感慨地說,“正如我的老師所說,要靠近科學、靠近工程,沒有科學的工程做不深、做不到領先。同樣,沒有工程的科學不能解決問題。科學與工程、論文與應用一個都不能少。”
在南京工業大學,像陳蘇這樣秉持爲國科研爲國育才理念,面向行業產業發展培育人才已經蔚然成風。“這與‘時鈞精神’在我校的代代傳承有着很大關係!”化工學院教授陸小華表示。
作爲中科院院士、我國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師時鈞帶的第一位博士生,陸小華時刻牢記着老師的精神風範――時鈞放棄國外的優渥待遇,在“七七事變”之後,毅然投身祖國,懷着教育興國的赤子之心,執教67個春秋,育桃李無數。時鈞“忠黨愛國、嚴謹治學、甘爲人梯、堅韌不拔”的精神潤澤着全校師生,影響着世代學子。
在時鈞精神感召下,南京工業大學立德樹人氛圍濃厚。“時鈞園”成爲愛黨愛國和師德師風教育基地;將傳承時鈞精神作爲新教工入職、新生入學和黨員教育等必修課程;編寫時鈞精神讀本,融入課程思政之中;連續12年開展時鈞班創建活動,每年舉辦時鈞精神演講比賽,爲優秀學生頒發時鈞獎學金……
傳承好時先生的“接力棒”,陸小華一天也不敢懈怠,“家國情懷、追求本質”是他在面對學生時,最強調的兩個科研關鍵。曾有剛進課題組的研究生抱怨發論文難,羨慕別人的研究方向好發論文。陸小華卻認爲,發好文章固然重要,但是評價一個人的工作價值主要基於兩個方面:一是有沒有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另一個是工作有沒有系統性。
“陸老師要求我們始終要考慮課題的‘頂天’,對於科學前沿的意義在何處;課題的‘立地’,對於實際工程的意義在何處。”南京工業大學博士生陳晶晶語氣中透露着對導師陸小華的欽佩。在選題設計上,陸小華認爲,應該堅持原創,以解決某個具體科學問題爲目標。在陸小華的指導下,陳晶晶發明了國內首款針對沼液的換熱器。
化工學院管國鋒教授談及組建多學科融合型教研團隊的初衷時介紹,科學研究是大學的重要功能,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所以團隊將來自企業的工程項目設爲畢業設計選題,供同學們挑選。
“剛開始時,參與跨學科畢業設計的學生都是靠專業教師的推薦,但現在都是學生主動報名,這對我們師資也提出了一定的專業要求。”來自電控學院的薄翠梅教授說道。這支團隊是由管國鋒教授牽頭,機械、電控、化工、安全等專業教師聯合組成的一支多學科融合協同培養學生的教研團隊,旨在培養出複合型跨界人才。
管國鋒教授團隊還給團隊學生增加了一項硬性規定,即高一級的同學在完成自己項目設計的同時,必須給下一年度進入團隊的同學講解對應的知識點。“教學相長,我們讓學生做老師,在增加他們壓力的同時,激活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和潛能。”萬輝副教授介紹道。
“我申報‘智能集成設計在工廠設計中的應用’項目的時候,不僅得到了學院導師的指導,而且還得到了馮強董事長的指點和幫助,爲我提供了理論與實踐指導,還讓我進入企業的研發平臺進行實踐操作。”2016級的於亮同學說,馮強是南工大的校友、南京中圖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是導師和馮強將自己的項目融入企業的運營項目之中,這不僅鍛鍊了自己的工程實踐能力,也促進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和鞏固。
在產學合作深入開展的背景下,南京工業大學將產業元素融入專業教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和畢業設計的選題來源於行業企業技術革新項目的比例不斷提升。“學校引導優秀科研團隊和教師承擔教學,將產業發展成果、研究成果及時引入專業教學內容,以科研賦能教學,把科研優勢轉化爲教學優勢,使學生及時瞭解本專業的理論技術前沿和企業生產的新工藝、新規範,解決產學脫節的問題,帶動了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化工學院院長範益羣介紹。
學校紮根大地辦大學,將學校創新鏈與區域發展產業鏈無縫對接。在學校的支持鼓勵下,學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大大提升,95%以上的學生在校期間至少都參與了一項大創項目,基本實現了“所有項目有成果、所有學生有鍛鍊”,有效地促進了大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鄭晉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