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譜寫中國經濟奇蹟新篇章
進入新發展階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交匯,我國發展的環境錯綜複雜,發展的任務艱鉅繁重,機遇挑戰前所未有。在新發展形勢下,如何育先機開新局,譜寫中國經濟奇蹟新篇章,是對我們黨的一個重大考驗。在這一重要歷史關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這是新發展階段把握髮展主動權的先手棋,是奪取經濟發展新勝利的關鍵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務必深刻領會、堅決貫徹。
新發展格局不是橫空出世的“飛來峰”,而是從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經驗中得出來的,是在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應對風險挑戰中探索出來的。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轉變,經常項目順差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現在的不到1%,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什麼是高質量發展?經濟循環暢通是一個重要標誌。在201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要求,強調“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暢通”。近年來,圍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黨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戰略部署,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穩中有進、長期向好。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深刻變化,使經濟循環不暢問題突顯出來。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打通“堵點”、補上“斷點”,着力解決“卡脖子”問題,暢通經濟社會循環。2020年2月2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了“暢通經濟社會循環”的要求。緊接着,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明確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構想。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重要場合系統闡述了這一戰略構想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基本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了全面安排,明確了目標要求和實踐路徑。這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是着眼於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思想和政策構想的全面總結和昇華,對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繁榮,都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新的發展階段、環境、條件和優勢作出的戰略決策。從發展階段看,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支撐發展的要素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必須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從發展環境看,國際環境日趨複雜,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沖擊,我們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必須增強發展的自主性,有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從發展條件看,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有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投資需求潛力巨大,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增強。從發展優勢看,我國制度優勢顯著,物質基礎雄厚,治理效能提升,社會大局穩定,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圍繞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擴大對外開放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形成了一系列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強勁的內在動力。
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大循環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堅實基礎。大國經濟的一個突出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把發展的立足點放在自身基礎上,是我們毫不動搖的一貫方針。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必須牢牢記住,防範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挑戰,關鍵在於辦好自己的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遭遇過很多外部風險衝擊,最終都能化險爲夷,靠的就是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在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充分發揮我國市場優勢,不斷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努力暢通國內大循環,這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把握髮展主動權的根本保障。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有這麼一種疑問: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是不是要關起門來封閉運行?回答是否定的!這絕不是要重新關門,而是爲了更好處理開放和自主的關係,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的延伸。推動形成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滿足國內需求,又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爲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爲世界經濟繁榮貢獻力量。
還要強調的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爲主體,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黨中央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是針對全國而言的,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內、市內、縣內的自我小循環,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發展問題,也是改革問題,涉及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必須抓住主要矛盾,立足當前、着眼長遠,把握好工作着力點,從持久戰總體戰的角度系統謀劃、全面推動。其要點爲: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礎;加快科技自立自強,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方面;健全現代流通體系,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全面深化改革,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根本動力;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歸結起來,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的重要理論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駕馭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中提出了許多新的重要理論觀點,比如,關於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理論,關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理論,關於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等等,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引領中國經濟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新的重要理論成果。這一理論成果,深刻闡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現循環暢通的基本要求,闡明瞭在全面開放條件下實現自主發展的基本路徑,闡明瞭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爲新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理論源於實踐,又用來指導實踐。“理論一經掌握羣衆,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科學指引下,面對波濤洶涌的世界經濟大潮,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就一定能夠推動中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譜寫新的光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