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科技投入超100億 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明顯

人民網北京10月21日電(趙春曉) 21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英民介紹“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關情況。趙英民表示,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科技部、財政部部門大力支持下,積極開展科技體制改革,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結果導向,在生態環境科技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

一是重大科研項目推進有序,前一段時間我給大家介紹了國家大氣攻關專項,專門針對京津冀區域霧霾成因給大家作了詳細,這就是非常具體的科技支撐的例子。同時在水環境領域,也有水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專項。“十三五”期間,國家在生態環境科技投入方面,僅中央財政投入就超過100億元。

二是科技體制改革進展順利。先後制定了《關於深化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實施意見》,《關於落實深化科技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實施辦法》等文件,大力推動生態環境科技管理“放管服”。

三是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明顯。

四是科研組織實施組織不斷創新。以“1+X”模式組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這兩個中心聯合全國500多家優勢科研單位、8000名科研人員,形成“大兵團聯合作戰”的協作攻關模式。把分散在不同部門、不同地方、不同領域的優勢學科和優勢專家組織起來,形成高水平聯合攻關團隊,從運行效果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三五”期間,通過廣大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環境科技方面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在水環境領域,形成重點行業水污染全過程控制系統與應用等八大標誌性成果,建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環境管理和飲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術體系,有效支撐了太湖、京津冀、三峽庫區淮河遼河流域的水環境質量改善,助力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建設世園會、冬奧會高標準水質目標實現。在土壤環境領域開展了鉻、砷重金屬污染地塊修復工程示範,爲土壤生態環境、人居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有效提升多重目標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在生態保護領域,形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方法體系,支撐了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建立。在固廢領域,大宗工業固廢建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重金屬安全處置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關鍵技術突破,支撐了無廢城市建設。在環境基準領域,首次發佈了我國保護水生生物鎘和氨氮水質基準,實現了我國在該領域零的突破。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要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爲核心,以支撐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爲目標,突出科學治理、精準治理、依法治理、系統治理、智慧治理,着力深化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新時代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爲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引領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