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爲什麼和社會這麼割裂
打開各大社交媒體,你總是能夠很容易地看到許多來自大學生的吐槽。“大學知識越來越沒用了”,“用最努力的青春,換最水的大學”……
在離開學校奔向社會之後,許多人震驚地發現,自己花費四年乃至更久學習的知識,並不能讓自己在工作裡如魚得水。大學和工作,只能說是關係不大。
從實習開始,大部分人都需要學習一套新的工作技能。甚至有人大膽開麥,說在企業工作半個月抵得上在大學聽課半年。
大學教育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爲什麼它與社會現實之間如此割裂?
脫節,從培養方案開始
許多人開始實習之後,才發現自己大學生涯裡什麼工作技能都沒學到。
以近年大熱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爲例。大量學生讀完本科,還只會把課程需要提交的代碼打包成壓縮文件上傳,而不知道Git(代碼管理平臺)[1]。
上課時使用的IDE(集成開發環境)也是20世紀末發明,只能編譯C語言的vc6.0,而企業早已開始使用能編譯各種主流編程語言的vs code。
因此初入職場的碼農們,都需要先自學許多程序使用技巧,才能熟練產出代碼。
新程序員工作中面臨從舊IDE轉向VS Code的挑戰/圖蟲創意
這樣的問題其實在不同的專業裡廣泛存在,而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高校陳舊的培養方案。
長久以來,本科課程設置和實際工作崗位需求之間都格格不入。
根據麥可思《2023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近五年來本科工作與專業相關畢業生對核心課程重要度的評價一直保持平穩,沒有提升。2022屆學生裡,有59%認爲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36%認爲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2]。
但這個問題很難被解決。
因爲如今各大高校的培養方案大多是根據教育部2018年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制定的[3][5]。原則上每四年修訂一次,其他年份根據需求進行優化[3][4][5]。
而受限於學界傳統與師資力量等因素,大部分時候培養方案調整的範圍很有限。這就導致大學的培養方案几乎不可能跟業界同步,永遠要慢一拍。
因此,絕大部分專業的培養方案都和招聘需求之間都存在割裂。
堅持向實踐學習,對於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圖蟲創意
同樣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爲例,絕大部分高校對於該專業的培養仍然重理論、輕實踐。
比如,山東財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培養方案裡,本科生畢業需修滿155學分,但在這155學分裡,獨立實踐課程只有31學分,遠低於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教育課程。
固然具備紮實的基礎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邏輯更嚴密、難度更高的代碼。但當下互聯網大廠校招的時候,已經非常強調實踐。
阿里基礎平臺研發工程師的校招職位說明中,明確指出有大型互聯網公司相關崗位實習及項目開發經歷是加分項[7]。
企業實地實習有助於學生更好理解崗位要求/圖蟲創意
騰訊校招也要求軟件開發師深入理解業務需求和產品設計[8]。而這些經歷與能力,顯然無法通過大學的實踐課程獲取。
文科專業同樣無法倖免。以社會學專業爲例,它的培養方案往往十分偏重理論研究。
浙江大學社會學專業的本科生需要修滿84.5學分的專業課程,這些課程涉及社會學概論、經典社會學理論、現代社會學理論等衆多理論,學生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閱讀各個不同細分領域的社會學經典著作[10]。
而實際找工作時,面向社會學專業的學生們的招聘往往看重的是社會學專業研究方案設計、數據採集、數據分析的能力[11],沒人關心你怎麼理解福柯、布迪厄或者鮑德里亞。
大學老師,不能力挽狂瀾
不過,培養方案導致的問題並非無解。好的高校教師完全有能力提供突破既有框架與教科書內容的最新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社會。
但這樣的願景很難實現,因爲對於大學老師來說,工作的重點從來都不是教學,而是科研。
高校評價青年教師是以其在所限定的時間內發表論文(包括文章數量和刊物等級)和拿到課題(主要是國家項目)爲首要標準。
大學教師更注重於學術科研成果的研討/圖蟲創意
這一點從招聘要求中就可見一斑。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在招聘青年師資和青年學者時,只要求具備博士學位與在所從事領域取得學術界同行認可的優秀學術成績,並未對教學能力有任何要求[12]。
高校教師升職加薪的關鍵也在於科研。
華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分析了華東地區四所研究型高校的歷史(人文)、教育(社科)、數學(理科)3個學科,136位教師的晉升經歷後發現,科研成果對於教師晉升的解釋力僅次於年資。
在教師由講師晉升至副教授的過程中,科研發表的數量有顯著影響。在副教授晉升至教授的過程中,科研被引數量也十分重要[13]。
因此,高校教師的主要精力勢必都花在科研而非教學方面。
一則發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中國青年研究》上的質性研究指出,在其深度訪談的18位青年教師中,所有人都面臨着過度工作的問題。
一位醫學院青年教師的一天通常是:早起就做實驗到下午3點,然後趕緊睡下,5點半去手術室接班,做到第二天早上8點,白天繼續做實驗。有時候晚上還要上夜班。睡眠不足是常態,每天幾乎只能睡5個小時,連續通宵的情況也經常發生[14]。
青年教師科研壓力巨大/圖蟲創意
在這種不斷被迫突破自己抗壓極限情況下,高校教師不可能有充足的時間打磨教學技能和教學水平。“輕教學”幾乎成爲了一種必然。
廈門大學的學者們分析了全國8812名本科高校教師的調查數據,發現科研壓力不僅會增加教師的教學壓力,還會減緩環境支持對教學投入的作用[15]。
這就意味着當高校教師處於高壓環境時,更難全身心投入教學,而不得不將時間和精力轉向科研等其他與個人利益更相關的領域[15]。
並且,大部分大學環境也並沒有積極鼓勵教師提升教學能力。
發表北大核心期刊《中國高教研究》上的一項研究,分析了49所“雙一流”建設高校、121所普通本科院校在2013—2023年間制定的170份教學類政策,發現能夠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建設性政策佔比不高,僅有45.1%[16]。年輕教師的教學很容易陷入“不會教”的窘境。
而相較於科研類政策,高校教學類政策的激勵更是近乎沒有[16]。
相比之下,高中老師更投入於學生的未來與成長/圖蟲創意
僅存的激勵型工具也大多是天花層級,如“獲得國家級教學獎的教師在職稱評定中獲得一定的加分”,而這種獎勵絕大部分高校教師都難以獲得,因此他們很容易失去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內容創新的動力[16]。
甚至水課也有水的好處。實際上,許多學生並不想要歷經痛苦、身心俱疲地在知識的海洋中掙扎,這種時候“人好、事少、分高”的水課就獲得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很容易受到學生們的垂青[17]。
而大學淘汰率偏低的隱形規則也極大地減輕了教師的授課壓力,讓教師能夠放心生產水課,而不必承受良心的拷問[16]。
種種因素之下,大學教育就變得越來越流於形式。真正知識結構全面又貼近實際應用的課程,只存在於極少數頂尖院校。
彌補割裂,困難重重
有人說,大學原本就是讓人探索自我的地方,學生可以自己找實習,就業時遇到問題不能怪學校。但這種論調其實非常膚淺和傲慢,因爲它忽視了大學生作爲個體的差異性。
出身和經歷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學生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
在《金榜題名之後》一書中,復旦大學的研究者總結出了兩種上大學的思維模式,一種是“目標掌控模式”,一種是“直覺依賴模式”[18]。
很多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會處於焦慮迷茫的狀態之中/圖蟲創意
其中“目標掌控模式”的大學生能夠有條不紊地組織自己的大學生活,他們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並據此來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因此他們在大學中的經歷和成果可以高效地轉化成他們下一步生涯目標的資本[18]。
但“直覺依賴模式”的大學生卻會因爲不熟悉大學生活的規則,難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從而陷入無目標狀態。他們對大學生活的安排常常缺乏一致性和策略上的技巧,難以爲日後出路的選擇積累優勢[18]。
但這兩種思維模式與家庭背景密切相關。目標掌控模式的大學生往往出身大城市,家境優渥,而直覺依賴模式的大學生則來源於縣城和農村,勤懇單純。
不過由於高等教育城鄉入學機會的不平等,通常高校層次越高,農村來源的學生所佔比例越低,而高校層次越低,農村來源的學生所佔的比例愈大。一所典型的地方普通師範大學,城鎮與農村學生比爲2:3,不熟悉大學規則的農村學生佔大多數[19]。
而普通高校的大學教育顯然對佔大多數的農村學生並不友好。高校提供的就業指導常常形式大於內容,不僅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甚至都無法提供具體有效的實習建議。
武漢理工大學的副教授謝寶國指出,中國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師資隊伍專業化程度其實非常低,人員以兼職爲主[20]。
他所在的課題組曾到27個省、區、市的158所高校開展調研。結果顯示,在這158所高校中,配有專職就業指導人員的高校佔比只有5.68%[20]。
一些學校的就業指導課,就是由沒有創業過的老師講創業,課後還要求每人交創業計劃書,這本質上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毫無幫助[20]。
優質的就業指導可能比高校設置的就業指導課更有用/圖蟲創意
實際上隨着就業環境的變化,找實習和找工作的門檻都已經變得越來越高。想要找到一份實習不僅需要通過簡歷初篩、筆試、面試等重重選拔,一些專業,比如傳媒、經濟、醫學等甚至還可能需要付費實習[21]。
而這些情況,就業指導老師知道的可能還沒有小紅書多。
甚至一些情況下,高校的課程設置還會給實習帶來阻礙。
如今部分人在大一已經意識到了實習的重要性,到了大二實習已經成爲許多學生的共識。但許多專業的重難點課程也往往安排在大二,這會讓學生分身乏術。一些課程比較繁重的專業比如法學或者機械,還會在大三大四排不少課,讓學生很難有充足實習的時間。
因此,大部分情況下,大學生的就業情況還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背景的影響。
相關研究發現,家庭經濟背景、社會背景、文化背景較爲優越的本科生實際起薪、就業地區和單位的層級以及就業滿意度都會更高[22]。
北京大學的研究者也通過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數據,分析了父母職業類型對於大學生就業去向以及就業起薪的影響情況[23]。
結果發現,在控制學生個體特徵、人力資本、求職過程等其他因素可能造成的影響後,父母在體制內工作的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就業的概率仍然高於其他大學生[23]。
而且父母在體制內工作還會顯著提升大學生的學歷層次和擇業意願,並可能通過這些因素讓大學生的就業表現更好[23]。
這意味着,對於大部分需要面臨就業問題的學生來說,大學教育本身真的沒那麼有用了。
當然極少數頂尖院校比如清華北大的學生,可以不必擔心大學教育存在的問題,畢竟不管他們大學受的教育如何,找工作時的機會都比普通人多得多。但絕大多數普通院校的學生呢?
參考文獻
[1] 小毛毛熊. (2024). 985畢業真實感受:大學和社會太割裂.
[2] 麥克思研究院. (2023). 2023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 上海大學. (2021). 上海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總則(教務部【2021】22號).
[4] 湖南工業大學. (2015). 湖南工業大學人才培養方案管理辦法.
[5] 華中農業大學. (2022). 華中農業大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管理辦法.
[6] 山東財經大學. (2019).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方案.
[7] 淘天集團校園招聘. (2024). 基礎平臺研發工程師(T-Star).
[8] 騰訊校招. (2024). 軟件開發——後臺開發方向.
[9] 清華大學. (2024). 工業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
[10] 浙江大學. (2020). 2020級社會學專業培養方案.
[11] 百度招聘. (2024). 用戶研究員.
[12] 南京理工大學. (2022). 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面向全球誠聘英才.
[13] 嶽英. (2020). 我國高校教師職稱晉升影響因素的事件史分析. 教育發展研究 (Z1), 90-97.
[14] 任美娜,劉林平. (2021). “在學術界失眠”:行政邏輯和高校青年教師的時間壓力. 中國青年研究, (8):14-21.
[15] 郭建鵬, 許文靜, 陳玉蕾 & 呂帥. (2023). 工作資源與要求如何影響高校教師的教學投入——兼論教學和科研的關係. 教育發展研究 (Z1), 25-36.
[16] 肖瑜, 劉振天. (2024). 大學教師緣何冷落教學——基於高校教學類政策文本的分析. 中國高教研究 (02), 62-69.
[17]郭一凡, 鄭雅倩. (2022). 模糊信號與碎片化執行:水課爲何難以治理——基於層級治理視角的分析. 中國高教研究 (10), 35-42.
[18] 鄭雅君. (2023). 金榜題名之後——大學生出路分化之謎. 上海三聯書店.
[19] 鍾兵兵, 曾澤鑫 , 譚諍. (2018). 教育公平視域下普通高校城鄉學生學習成長差異研究——基於G師範大學的實證調查. 南昌師範學院學報 (04), 70-72.
[20] 工人日報. (2019). 照着往年PPT講 大學就業指導爲何總是“水水的”.
[21] 中國青年報. (2021). 大學生付費實習:“天坑”還是“捷徑”.
[22] 楊冰清. (2020). 不同家庭背景本科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差異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鄭州大學).
[23] 阮草. (2019). 父母職業類型對大學生就業表現的影響研究——基於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數據.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6):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