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應該杜絕“考什麼練什麼”

本報訊記者天際)昨日,來自共青團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幹部李妮娜北京青年報記者表示,運動能力不足導致的體適能下降,是制約青少年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她建議改革現有體育中考模式,增加體適能考覈指標

“當前兒童青少年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現代化生活使兒童青少年養成靜坐少動的生活方式,嚴重威脅他們的身體健康,導致成人疾病低齡化。”李妮娜委員表示,她曾從有關部門瞭解到,北京市擬定小學階段增加至每週5節體育課,初中階段增加至每週4節體育課,高中階段增加至每週3節體育課,從而最大限度保證中小學生能夠達到每天一小時及以上體育鍛煉時間,“但僅僅強調時間是不夠的。”

李妮娜稱,目前體育教學大綱中缺乏相關的理論教學,尚沒有將體育運動和全面身心健康建立聯繫。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在運動促進健康的意識上還非常薄弱。此外,體育課過於強調足球籃球武術、健美操等技術練習,缺少相應的體適能教學手段,導致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的基本動作能力較差,體適能基礎薄弱。大部分學生不清楚什麼是體適能,不清楚如何全面提高自己的體適能水平

“體適能是指人體有足夠的體能和精力應付日常工作生活和突發狀況而又不感到疲勞的能力。”李妮娜表示,經過一年的調研,她發現部分學校體育教師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開展體適能相關課程能力普遍不足。使用的練習方案也沒有和近年來的體育科研成果相結合。

李妮娜委員還注意到,校外體育類培訓班質量良莠不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培訓班以學習運動項目技術爲主,甚至出現了運動技術教育低齡化趨勢,缺乏必要的監督與引導機制。爲此,她建議加大對幼兒園、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職業培訓力度,建立兒童青少年體適能課程培訓體系,通過3到5年時間,打造一支技術過硬的體育教師隊伍

考慮到短時間校內體適能課程供給不足的情況,李妮娜建議,各學校可利用區域社會資源,聯合開發適合兒童青少年的體適能類課程,充分利用好學校3點半放學以後的時間,改善兒童青少年的體適能水平。同時,鼓勵企業在學校周邊、社區中開設普惠性兒童青少年體適能類培訓機構,將高水平、普惠性的兒童青少年體適能培訓送到百姓身邊

她還建議,改革現有體育中考模式與機制,探索增加體育考試分值,改革考試項目與評價標準,增加體適能相關考覈指標。“避免學校出現‘體質測試考什麼,學校就練什麼’的現象。”李妮娜委員稱,應杜絕體育教學中的“應試教育”,將體育考覈與評價貫穿至幼兒到大學的全學齡階段。

攝影/本報記者 郭謙

責編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