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孩子大了都不回家?做一個受歡迎的長輩...心理師這樣說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暨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文/臨牀心理師 黃耀庭
張伯伯剛滿六十歲,工作也不像以往一樣那麼忙碌,也不用像年輕時需要交際應酬到半夜,在與妻子面對面相望的日子裡,最期待的就是兒孫們圍繞在自己身旁,讓他有含飴弄孫的感受。
然而,張伯伯從小孩小時候,看到他們就習慣「念」小孩哪裡沒做好。在學的時候,就說你的數學沒念好,少的那一分去哪裡了?畢業後進入職場,就算兒子找到目前最熱門的AI工作,也被爸爸很不屑地說,那只是一個玩電腦的工作。
現在當散居在外的兒女們回家時,往往不喜歡父親老古板的想法,就直接跟父親對嗆說他落伍了!張伯伯就回說翅膀長硬了喔,我的話都當耳邊風了啦。本來很好的家庭氛圍,就在這些話語之下,空氣瞬間凝結。
女兒就曾說過,三天好像是一個冥冥之中被詛咒的日子,以前住校時到現在回孃家都一樣,只要在家超過三天,一定會跟父親吵架,這個詛咒好像永遠都不會停止。
由於傳統華人社會的教育模式經常是打罵教育,孩子感受到父母親不是愛和關心,而是憤怒與恨;特別父母親的觀念處於過度的極端化之下,「細漢偷栽胡瓜,大漢偷牽牛」--面對孩子的不適當的行爲或不如自己的意思,便有種「如果現在不好好教他,長大以後還得了」的想法。
殊不知,如果只是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每一次都「好好教」,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畏懼父母親。責備並非不需要,端看你以什麼心態去說這件事!若每一次都用「不好好教那還得了」的方式,孩子會養成「不能做錯事」或是「不能以不是父母親的方法做事」。
這些想法都會阻礙了孩子的獨特性,抹煞了他們的個別差異。久而久之只會把孩子往外趕,因爲孩子無法活出自己的樣子,反而在外面纔會有自己想要的自由。
在這樣的溝通之下,長輩對晚輩的壓抑,晚輩對長輩的反彈,關係永遠不會好。
▲團聚示意圖。(圖/視覺中國)
反觀有許多家庭,每每家庭人聚集在一起時,大家說說笑笑的,家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劍拔弩張,而是溫暖的氣氛一直都在家裡面醞釀,因爲父母親願意讓孩子去試試,可能是學業上的、工作上的,甚至是未來的另外一半的選擇上,都可以拿出來討論,也沒有一定的答案。
當家庭裡是可以溝通的環境,可以講出自己的心裡話時,這樣纔有可能吸引兒孫常常回來。
許多長輩都期望年歲大了之後,兒孫能夠承歡膝下,要如何不讓子孫不想回家,反而是能吸引他們常常回來呢?
1. 首先要放軟身段,看兒孫們所看到的事,聽他們所說的話。
這是放下身段的方法,我們可以傾聽的角度去面對他們的想法。
2. 其次是,別認爲自己樣樣都是對的。
我們無法在每件事情都可以達到完美,便不應該用這樣的方法看待其他人,不要以「你要如何、如何」的姿態去面對他們。可以試着用「我覺得......好像可以......可能會更好」或是「你有沒有想過其他做這件事的方法呢?」以這些話語,來徵詢孩子的想法。
3. 尊重他們的想法。
當他們並沒有以長輩的意思去做的時候,我們所該做的,不是重複不斷地去念他們,反而可以跟他們說:「我雖然不認同你做的某件事,但我尊重你的選擇。」讓他們仍然能自由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長者示意圖。(圖/視覺中國)
4. 行有餘力,鼓勵他們朝着夢想前進。
當孩子們決定的事,也無法讓他們改變成你所期待的樣子時,何不做一個灑脫的長輩,祝福他們,也鼓勵他們繼續朝着他們的方向邁進。
5. 收起你的刀子口。
當他們失敗的時候,千萬別說:「你看,之前就告訴你了,你就不聽,現在自食惡果了吧!」我們可以做的是:「我看到你在這件事上已經盡力了,我很願意陪在你身旁,跟你一起渡過這不容易的時光。」
當這些話在家裡面經常出現時,家,便是一個很容易吸引兒孫經常回來的地方了。
臨牀心理師溫馨的提醒:
1.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不是做壞事,固然父母有自己的擔心,但爲了關係着想,還是讓他們自由的去作。
2. 當他們失敗了,仍然站他們這一邊,成爲他們的支持和後盾,會更容易加深彼此的關係。
※本文經授權轉自:愛長照【爲什麼孩子大了都不回家?要做一個受歡迎的長輩,臨牀心理師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