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美可以合作 兩岸爲何不能

旺報社評

美國總統拜登主持的氣候峰會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方表達正面態度。在外界普遍不看好美中關係的背景下,美方氣候變化特使凱瑞訪問上海並與中方達成《聯合聲明》、習近平應邀赴會並向美方發出善意訊號。這些跡象都說明,美中關係的多元性,或許遠超出人們過往經驗認知,與歷史任何一種兩強關係模式都有所不同。作爲美中關係下的「依變項」,已僵持5年多的兩岸關係何去何從,應當從中有所啓發。

站在全體中華民族高度

過去10餘年,美中戰略界與輿論早就圍繞雙方關係的理想形態持續討論和評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G2共管全球」和「美中新冷戰」兩種。前者鼓吹者主要在大陸,希望美中在全球事務上共同合作和平有序、穩定地實現權力中心轉移,美國少數民主黨人亦有此期待,但現今蕩然無存。後者實際上已經在美國前總統川普任內實踐,拜登上任後對中政策的許多做法,也被外界視爲「新冷戰」已不可逆轉。

現實呢?北京雖然日益以傳統意識形態對外發動「戰狼外交」,衍生出許多問題,但中南海無意和美國搞「新冷戰」。同樣,美方對北京軍事經濟價值觀擴張的警戒心愈來愈高,但正如布林肯所說,「該合作就合作、該競爭就競爭、該對抗就對抗」。在白宮看來,美中就全球事務、地區議題的溝通與合作仍然有必要。因此,目前的美中關係狀態,應可以在「G2」和「新冷戰」的光譜兩端中,找到一個定位,暫且稱之爲「新型競合關係」。

從阿拉斯加的脣槍舌劍,到上海氣候會談的握手言和,美中都站在理性務實、和平優先的高度,向世人展示出,雙方雖有許多矛盾,但只要面臨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重大問題,雙方可以擱置政治分歧,而且有充分的誠意坐下來談,就能談出成果、造福全球。如果兩岸的執政黨和政策團隊,能夠汲取其中的經驗和智慧,站在全體中華民族的高度,思考兩岸如何恢復良性互動、造福於民,相信兩岸關係僵持5年的政局即可扭轉。

小事大以智,大事小以仁」,這句話在談及兩岸關係時,已經被人引用了無數遍。臺灣1990年代GDP佔全大陸1/3,如今已被福建省一個省超過。單純從經濟實力來看,臺灣在兩岸格局中,只會是「小」的一方,未來將會愈來愈「小」。不僅如此,從軍事地位來看,解放軍遠航能力、反干預能力、陸海空協同作戰能力,近20年間突飛猛進是不爭事實。若以目前大陸的軍力投入,共軍打破海峽中線、突破第一島鏈只是第一步,未來封鎖臺灣海峽兩端甚至臺灣東部外海水域,只不過是「另一隻靴子如何落地」的問題。

大陸要善意與臺灣打交道

不過,當大陸愈來愈「大」,臺灣愈來愈「小」,大的一方就要承當更多的責任,展現「大的樣子」、拿出更多善意。不必質疑,過去40年大陸對臺「硬的一手」是成功、有效的,臺灣從兩蔣初期有能力夜襲大陸沿海,如今連因應擾臺共機都疲於奔命,更何況臺灣老百姓沒人想打仗。大陸的軍力擺在那裡,臺獨會有什麼可能呢?再以經濟爲例,臺積電再厲害、再被美方特邀座上賓,還不是要到南京設廠擴充產能?這些都說明了,大陸「硬的一手」如同如來佛的神掌,臺獨根本翻不了天,那北京還怕什麼?

至於大陸對臺「軟的一手」,必須要客觀的說,真的是「每十年退一步」乃至「一年不如一年」。當年大陸雖然經濟實力遠遜於臺灣,但可以靠愛國情懷拉攏海外臺灣留學生,可以靠民族情感與國民黨高層聯繫、可以靠左翼理念吸引黨外人士嚮往,可是如今呢?最近幾年間,北京與臺灣各界打交道的能力、說服力、號召力正在快速退化,陸方當然可以辯解說是臺灣被美國拉攏,也可以痛批判臺灣格局狹小,卻改變不了事實。最近5年大陸拒絕重啓兩岸官方交往,其實是自廢武功,對兩岸關係歷史進程不利。

「硬實力」震懾下,臺灣絕無可能獨立,只要自信、善意地與臺灣打交道,從非政治性的議題開始做起,反倒會讓臺灣民意對北京投以正面觀感。美中有如此大的分歧,但「該合作就合作」,兩岸何嘗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