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東西南北 全球佈局新戰略

臺灣的新南向佈局本質上仍屬於代工,對產業升級幫助有限。圖爲臺灣企業越南製鞋生產線。圖/本報資料照片

看好韓國保險與退休市場潛力,最近富邦金控大舉增資其持有62%股權韓國現代人壽,預計將投資臺幣164億元。過去臺灣企業在東北亞的佈局較少,僅有中信金收購日本東京之星銀行和元大金投資韓國東洋證券,因此富邦金這次「新北向」,特別令人耳目一新。

臺灣整體金控業去年總獲利高達臺幣3,790億元,創下歷史紀錄,金控必須有效運用手上資金,才能創造較高的股東報酬率。過去兩年,外商在資訊和綠能等領域大舉投資臺灣,但更值得期待的是臺灣企業的海外投資與併購。這幾年鴻海併購日本夏普國巨併購美國Kemet,以及最近環球晶圓對德國世創的收購,代表臺灣企業海外投資的企圖心和新方向。但這些應只是開始,以臺灣的實力,可以作爲亞太資金和管理技術輸出的中心。一個小小的新加坡,光靠主權基金淡馬錫便可以佈局全球,更何況臺灣。

近年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剛好許多電子大廠近來也大舉前往東南亞佈局。與其說業者是爲了配合政府政策,真正原因在於中美供應鏈脫鉤,紅色供應鏈崛起,未來形成「一球兩制」。由於越南同時在RCEP和CPTPP內,和歐盟也有投資協定,成爲臺商投資新熱點,電子十哥里有一半以上在當地有投資。

但問題是這對於臺灣整體產業升級,其實並沒有太大幫助,只不過是將工廠從深圳搬到越南,但本質上依然屬於代工生產製造。越南正在快速發展,最近越共十三大上宣誓越南在2025年要脫離中低收入國家,2045年成爲已開發國家。10年後越南的成本也會升上來,難道屆時臺灣要逐水草而居,繼續往非洲進軍?

其他亞洲國家的東南亞佈局,遠比臺灣要靈活得多。韓國金融集團Hanwha,近期投資3億美元於總部在新加坡的東南亞最大叫車平臺Grab集團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越南有許多新創企業,也從國際創投募集到大量資金,這些都說明國際資本對東南亞的投資佈局及思考,和臺灣截然不同。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西向」,但不是去中國大陸,而是印度。最近蘋果將iPhone的20%產能移到印度,鴻海等大廠已開始在當地設廠。但印度比中國大陸更難搞,臺商在當地吃盡苦頭,還處在繳學費階段。歐美如臉書等科技大廠也積極佈局印度,並且和本土龍頭企業合資,信實集團(Reliance)就是其中佼佼者

最吸睛的趨勢是「東進」,主要的代表產業就是半導體臺積電已宣佈赴美設廠,供應鏈上下游應該都會跟進。臺美最近視訊高峰會議,焦點也集中在半導體供應鏈重組上。

綜觀臺灣企業海外投資,有三大特色:第一是仍以「工廠」爲主,「市場」開發較少;第二是以大型企業爲主,偏重在電子業,其次爲金融業;第三是多以自有資金爲主,較少引進外部資本。

其實臺灣應該有不一樣的思維,歐美私募股權基金(PE)非常願意協助臺商,共同開拓世界市場,不論是品牌收購或產業垂直整合。過去中國是全世界最積極的併購者,但中美脫鉤後,全世界對中資都相當謹慎,反觀對臺灣卻非常歡迎。此外,未來臺商投資不應限於傳統經濟,更應着重傳統和新經濟的虛實整合,把智慧解決方案向新興市場輸出。臺灣最好的新經濟企業如Gogoro或Appier,金主都來自於國外,爲何我們不能反其道而行?

未來臺灣還應重新思考中國市場的價值。大陸現在大幅開放市場,和國際接軌,包括美資。拜登上臺之後,重新建立和中國大陸的關係,陸方也強調歡迎外資進入市場。高盛正在大陸申請100%控股券商牌照,北京剛批給馬斯克創立的PayPal一張100%外資電子支付執照,而習近平也對星巴克示好,希望加強合作。簡言之,大陸是用全球最大的市場,來吸引合作伙伴。臺商如果不想進入中國市場,必須以其他市場來取代,不能只固守臺灣。

「去全球化」是全世界當前的主流思維,但對臺灣而言,「全球化」反而是要重新學習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