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兩岸經貿紐帶不可斷
旺報社評
大陸商務部即將公佈對臺貿易壁壘調查初步結果,預期將依商務部、國臺辦的口徑,指控臺方禁止2509項大陸產品進口行爲違反WTO原則。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將依WTO機制與大陸磋商,但兩岸經貿關係並非建立在WTO基礎上,大陸也不會願意和臺灣在WTO機制下磋商,這句話沒有實質意義,兩岸經貿關係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臺灣是理虧的一方
大陸於4月12日啓動對臺貿易壁壘調查,預計10月12日結束,必要時將延長3個月至明年1月12日,也就是總統、立委選舉投票日前1天。這個時間點被解讀爲與2024選舉掛鉤,意圖用經貿手段來影響臺灣選民的態度,或影響各黨總統候選人的兩岸政見。不必諱言,大陸對臺經濟措施必有其政治目的,但就事論事,在貿易壁壘問題上,臺灣是理虧的一方。
一旦大陸公事公辦,無論是否延長調查時間,結論都不會有太大改變,反制措施無非兩項:一是加徵關稅、二是對等禁止。弔詭的是,這個話題在喧囂的2024選戰中如同隱身,藍綠白從未認真討論:若大陸公事公辦對2509項貿易壁壘實施制裁,臺灣外貿額會掉多少?經濟成長率下降幾成?失業率飆到多高?如此嚴肅的問題卻沒有人給答案。
解決之道只有兩條路:一是改變對大陸2509項產品的輸入禁令,或至少表態逐步開放的時間表,或可讓大陸的反制措施不會立即生效;另一是恢復ECFA架構下兩岸後續協商,令擱置10年的服貿協議生效,並重啓貨貿協議協商,兩岸重新回到逐漸降低經貿門檻的既定路線圖,大陸自然不存在啓動加稅或禁令等制裁措施的問題。
遺憾的是,藍白不敢,綠營不肯。民衆黨主席柯文哲率先釋出「重啓服貿」風聲,但被民進黨K到滿頭包後,澄清是幕僚的建議,此後未再就服貿提出建設性主張,遑論如何因應大陸貿易壁壘調查。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的兩岸政策則是求穩不求進,服貿問題僅是在柯文哲拋出後,蜻蜓點水地表示應該儘速通過,但刻意加上「兩岸監督條例」的前提。
反中受苦的是庶民
藍白並不是沒有意識到兩岸經貿正常化的重要,也深知兩岸經貿相互依賴,唯有務實處理好兩岸關係,臺灣才能重現景氣。但礙於歷次大選中,任何鼓勵兩岸合作的政見總是被抹紅、曲解,加上服貿協議、金門大橋等政見在此次選戰中被污名化,即便藍白有意勝選後全面檢討兩岸經貿不平衡問題,也必須小心翼翼,避免動輒得咎。
民進黨在這個問題上,倒是一點沒變。王美花部長希望在WTO架構下磋商,並未展現解決問題的誠意。民進黨主席、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態度更決絕,談及服貿議題時,還在重複着太陽花時代「木馬屠城」的陳詞濫調,簡直和政論名嘴一個檔次。假如民進黨2024勝選,大陸對臺貿易制裁「手起刀落」,綠營可以繼續反中仇中,最後受苦的還是庶民。
兩岸經濟融合、避免脫鉤斷鏈,仍然是大陸對臺政策優先目標,對臺2509項貿易壁壘調查目的並非要制裁臺灣,而是透過通牒式施壓,讓民進黨政府回到九二共識,或者讓臺灣政黨輪替,促使新政府重啓兩岸制度化協商。大陸是臺灣貿易順差最重要來源,2022年臺灣貿易順差514.1億美元,對陸港順差1004.35億美元(大陸統計高達1565億美元),顯然若非大量來自大陸的順差,臺灣將出現逆差。朝野政黨難道不該想清楚、說明白,如何維繫兩岸經貿紐帶嗎?
但大陸也應思考,兩岸經貿紐帶應如何維繫問題,畢竟中國3000年來政權分分合合,但民族連結永遠切不開,統一隻是時間與方法的問題,包括539項ECFA早收清單在內的2509項臺灣產品,是否可以畫定以福建融合示範區作爲「活口」,保留乃至擴大兩岸貿易的零關稅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