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能力
我一直是非常贊同個觀點,就是家庭也是學校,而且是孩子所上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就是老師,而且基本上可以說是孩子一生的老師。
在清華附中擔任校長的十多年時間,我深深的感覺到,如果一個孩子有比較嚴重的問題,我們深入追蹤就會發現,家庭和父母具有更嚴重的問題。
所以我特別希望,借這次論壇的機會,盡我自己的能力,引起更多人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和我的教育同行們一起交流思考。
我們要重視教育,尤其是關注升學,因爲沒有分數我們就不能夠進入理想中的學校,但是隻有分數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的升學體系沒有分數肯定是不行的,沒有了分數,該如何決定誰上什麼學校?這社會的公平誰來保證?
只有分數是很危險的,容易導致我們的教育系統、社會教育觀念發生一些不太理想的狀況。
我堅信,僅僅看分數來選人評人,是不太科學合理的,我們可以用一種科學的方式來彌補這種教育,給孩子的培養和教學過程中所帶來的一些不正確影響,儘可能降到最低。
但我們不能把教育,建立在學校、老師、家長的一種情懷上,必須用制度和方法引導。
如果這麼做,那麼我們的評價體系就需要改革。
我們基礎教育的關鍵問題,就是評價。
評價就像一個指揮棒,指到哪裡我們教育就走到哪裡,它指向什麼能力,我們就發展什麼樣的能力。
經過這麼多年的思考和探索,大家已經看到了現在教育的狀況,人才培養的被動局面,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改變教育的評價體系,不要讓分數成爲唯一的衡量標準。
我不是說不要分數,分數永遠要,不檢驗分數我們不知道他到底學得怎麼樣。
但分數僅此而已,不能把分數作爲評價學習效果、評價一個人是不是有能力,是不是有才幹,是不是有才華的唯一一個標準。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的能力
我們的教育到今天,讓有的家長都很揪心,都很焦心,都很焦慮,總擔心自己起跑線上輸掉,在跑的途中掉隊,方向跑錯了跑偏了,因爲教育和孩子的成長是唯一一個不可重來的過程,一旦選擇錯誤就非常的危險。
我們爲什麼要讓孩子接受教育?
你可以說,爲了上幼兒園,將來上個好小學,然後一直上下去。但上學就那麼二三十年,不可能一輩子上學,遲早是要走入社會,從事某個行業。到那個時候有誰還會問你當年某年某月某一次考試你考了多少分,多少名呢?
那麼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人生成長中能力的培養,纔是最重要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從小就喜歡唱歌,喜歡唱陝北民歌,到清華的時候,很快進入了清華大學教工合唱團。
每週我堅持打兩次到一次籃球,跟年輕老師在一起打全場。民樂的樂器也幾乎都會玩。
我其實來自農村學校,因爲我的老師觀念正確,才真的做到了全面發展。
當人全面發展,素質能力強的時候,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止境,成長空間就會很大。
大家都想說,王校長能不能告訴我幾個招法,讓我的孩子回去多考幾分。
我沒有這個招,我只能讓你孩子比別人更有能力,更有創造性,更會思考,更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遇到考試問題就解決考試問題,遇到日常生活問題就解決生活問題。
所以,教育的任務,我一開始就說了,就是培養能力,用能力解決問題是一條路。
基礎教育的關鍵問題,是重塑評價體系
我們祖先發明的因材施教,所以我們努力課改、考試改革、素質教育、核心素養……各種教育創新理念,我們都想在中國實現。
但我們的教育並沒出現特別好的局面,讓大家高興快樂的學習、發展,最後讓一些人脫穎而出,每個人都各得其所,每個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然後享受這個教育,享受成長。
問題出在哪兒?我認爲問題就出在評價上。
大家看看教育,幼兒園待幾年,完了上小學,上哪個小學,劃片、搖號。
幼兒園、小學,培養完了以後,這個過程怎麼樣,總要有個評價,最後的選拔,就是依據評價的結果。
初中畢業,根據你的中考決定你上什麼高中。高中畢業決定你上什麼大學,都是要選拔評價的。
培養過程一般都是要迎合評價方案,如果評價方式不對,那培養過程一定出問題。
所以教育改革的關鍵,就是把評價指揮棒改好。
現在的指揮棒就是分數,所以,家長、培訓機構、老師、學校,都朝着這個分數的方向前進。
分數作爲唯一評價標準,怎麼說一個孩子是好孩子?
這孩子好得很,考試第一名,第一名就一定是好孩子嗎?
這個不一定,我們評價一個人絕對不能只看分數。
現行教育評價確實導致了我們教育有點偏離正確的軌道。
有一次採訪,記者問我:王校長你是一個大學教授,你來到清華附中之後,這兩年附中發展還挺好,你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怎麼成績提高這麼快?
我說我就採取了三項措施,第一項措施就是抓體育,第二項措施抓科技。
他說第三項該抓成績了吧?不抓,抓藝術。
他們說你這不可能,你開玩笑,你肯定有什麼絕活捨不得跟我們說,留着自己用。
真是這樣,因爲所有的老師、家長,整個氛圍都把孩子往成績、分數、考試那個方向趕,如果我也加入這個隊伍,那孩子們真的就只能往一個狹窄的方向發展,做不到全面發展。
所以必須有一個人朝另一個方向拉,這樣我們才能平衡。
你去看看清華附中,科技、藝術、體育,有多少的課程、多少社團,孩子們有多少人蔘與。
也許他們難以理解,校長怎麼不幫我們抓成績,但實際上這個道理就是,我不認爲只抓成績,成績就能上去。
就拿高考來講,在清華附中分數最高的一羣人不是一天到晚只知道學習的人,而是一天到晚在科技實驗室裡泡項目,跟老師一塊研究學習的人。
他學習花的時間少了,但是他學習有了動力,有了興趣,人變得聰明瞭,解決問題能力強了,在考試的時候,順便去考,考完接着去做自己喜歡的項目。
而且他也知道知識是非常有用的,知識真正學懂了,才能夠用來解決問題,只背一些概念,那是不行的。
我知道有些東西是可以走捷徑的,但是走完捷徑之後,我們其實錯過了欣賞風景的機會。
教育就是這樣,有些漫長的過程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的能力。
重塑教育評價系統是教育改革的關鍵,最急迫的問題。
一定要用豐富多彩的教育,去滋養我們孩子的智慧,讓孩子變聰明,變得有能力,用能力和智慧來一切問題,不是死記硬背的,這個絕對是靠不住。
評價是撬動中國教育朝着正確的方向走的一個支點,如果這個高考制度、中考制度不改,評價制度不改,教育只能是一種呼喚,只能是一種期待,只能是一種夢想。
如果評價改了,那我們要幹什麼?
我們要像美國一樣去全面評價,他們在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方面確實值得我們借鑑。
它現在大學選高中生的辦法要考慮高中生的許多許多因素,學習成績、所有科的成績、大學選修課程的成績,托福考試的成績,平時的各種項目,個人自述,推薦性等等一大堆,二十多項因素。
再看一下人家即將推出的評價體系,你就知道,他們追求的目標已經和我們又不一樣了。
它現在已經用了信息化的手段,把孩子的成長過程全部記錄下來,重點關注八種能力的發展。
跟我十年前要創立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真的思路是一模一樣。
大家看看這都是他們要發展的能力,這些能力我們自己孩子身上有沒有,我們怎麼樣關注這些能力、培養這些能力。
這些能力培養起來之後,孩子分數絕對不會低。
真正決定他未來能走多高,走多遠的不是那個分數,而是那個能力。
我是用我在清華附中13年的教學經歷告訴你,絕對是能力爲王,不是訓練爲王。
這都是我們應該關注的,我們要改革評價,我們不僅僅用分數評人了,還要關注能力。
在清華附中,十年前我就開始研究,要在清華附中改變學生的評價。
我們利用大數據,把孩子全面發展的數據記錄下來,然後用這個數據發現他的潛力,發現他的興趣和特長,發現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再規劃出他適合學習的專業方向,加強了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
我們的理念跟美國不一樣,美國側重能力。我們通過行爲過程培養能力。
這樣評了之後,孩子們平時看到的是自己全面的情況和別人的差別,不僅僅是個分數排名。
只有這樣,我才能夠讓孩子們真的快樂健康的全面成長,才能真正迎來中國教育迴歸本質,中國才能夠決勝未來,然後才能讓我們拔尖創新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