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培養孩子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負責任
▲如果我們讓孩子學習的內容,是孩子很有興趣的部分,那麼孩子就會有比較高的動機,能夠爲自己培養出責任感。(圖/CFP)
●洪仲清/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心理所臨牀組畢業,領有臨牀心理師合格證書。「洪仲清臨牀心理師」的臉書粉絲專頁,目前人數已突破30萬。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討論,學習面對情緒,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學習在溝通中傾聽、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以及如何寬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少能力,所以可以做多少事,是父母在教養時可以着力的部分。
有時候大人心急,也不管孩子能力基礎,就先設定一個理想化過高的目標。如此,不但折磨孩子,也容易讓父母自己喪氣。
所以父母要常內省,看到自己過去的遺憾,願意爲自己負責,自己的遺憾靠自己努力。而不是說都要由孩子來爲父母的遺憾負責,要孩子來達成父母的夢想,這種例子在我們的文化裡實在太多了!
父母做不到的,要試着接納自己,要懂得看到自己的其他努力,給予自己肯定。如此,纔不會一直要透過教養來證明自己,給孩子壓力,孩子的努力也可能在將來失去意義。
一個人的能力,要搭配興趣來看。譬如說,一個數理能力強的孩子,有可能喜歡人文,儘管機率稍低。
如果我們讓孩子學習的內容,是孩子很有興趣的部分,那麼孩子就會有比較高的動機,能夠爲自己培養出責任感。這牽涉到能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當一個人能爲自己選擇,通常也相對願意爲自己負責。
我們常有一種說法: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從小孩子有能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讓孩子知道他可以爲自己負什麼責任?
在以前的農業社會,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爲自己打理生活,那是很常見的事。所以生活自理的能力很自然地在生活中磨練,在大自然中跑跳,體力、健康各方面也都能幫助提升一個人能爲自己負責的意志力。
反而是物質生活較爲豐沛的現代社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弱化,活動空間也狹窄,體育活動也比較忽略,連睡眠不足的現象都很普遍。所以網路成癮的現象嚴重,能培養孩子責任感的機會越來越有限。
我常建議父母要主動營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學習。譬如說,暑假到了,出門旅行是很多家庭常有的規劃。那麼,包含行程規劃,訂飯店、買車票,都可以讓孩子參與,孩子的行李也可以自己準備,自己扛自己帶得動的行李,這些活動皆有助於孩子獨立。
也就是說,慢慢讓孩子在特殊的生活安排中,進行生活教育:自己做得到的事,最好要自己處理。
這個觀念看似簡單,事實上我們看看我們身邊的大人,都能做到嗎?不見得吧!
以之前很有名的例子「肉圓加辣」事件來說,爸爸自己在上網喝酒,想吃加辣的肉圓,還要孩子晚上到外面去幫他買。爸爸自己做得到的事,不但不自己做,孩子做了讓他不滿意,還用很嚴厲的方式打罵家暴。
大部分家庭裡的互動情節,不會像這個事件那麼極端。可是,各種不負責任的大人,包括父母,相關案例從來沒少過。
都不要講到能爲別人做什麼,光是每個人能好好地爲自己分內的事負責,社會就能平和很多。可是,很多人沒辦法爲自己負責,還會要別人來爲他負責,這是我寫這系列文章,很重要的初衷之一:希望父母能好好爲自己負責,做好身教。
那如果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就不用負責嗎?
對我來說,什麼事都靠自己完成,要活在一個互動頻繁的社會,是不太可能的事。懂得跟人合作,適時求助,是爲自己負責的延伸。
譬如說,學校的分組報告,在規定上就是要團隊一起完成,不是單一個人的責任。所以分配工作、協調討論,也是負責的範圍。
即便對方不合作,或者態度消極,至少我們還是要儘自己這部分可以做到的責任。然後我們下一次就知道,要找一個可以信賴的人一組,平常就要經營關係,從過去經驗中學習,這也是我們的責任啊。
遇到困難,願意主動求助,而不是拖到問題擴大,這也是負責任的態度。在我工作的範圍可以看到,有些大人連孩子有狀況都不想承認,直接逃避,假裝沒這回事,就不要說負責了。
所以我們還是可以回到情緒來討論,情緒能力也是能力的一種。抗壓性不夠,也會影響一個人負責任的意願。而抗壓性不會憑空增強,那是父母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營造環境給孩子有表現的機會,讓孩子透過實作得到鼓勵,因此而累積出來的自信與自律。
父母如果沒有耐心、愛心,動輒打罵否定,孩子的相關能力就難培養起來。父母介入太多,常要主導孩子的選擇,孩子容易放棄,反正只能聽父母的話,爲自己負責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當然不容易,因爲很多人也會抱怨自己的伴侶不負責任,就不要說是孩子了。所以我常談教養要從自我成長做起,先成爲一個更好的人,纔有所謂更好的父母。一個人連自我成長都不願意,那其他也就甭提了!
熱門推薦》►養出不負責任的孩子會影響他一生►原諒你,給你下次傷害她的機會?►看更多【洪仲清】專欄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