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讓孩子當一個“僞學霸”

高考模擬考成績下來了,小明望着自己的成績單陷入了沉思。

經過近一兩個月高強度的突擊,這次模擬考的成績的確比上一次更好了。

當然,提升的很有限,或者叫不及預期。

小明一直是個學習很努力的孩子,因爲高考臨近,加碼是必須的。

那麼問題來了,小明這段時間加碼的努力,和這個“提升有限”的考試成績本身,到底存不存在因果關係

1

所有關心教育的人實際上都在關心一件事:我如果這麼做,是否會得到一個更好的結果

這個問題家長會問,老師會問,做學生的當然也會問自己。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也就是說,線性思維的種子是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埋下了。

什麼叫線性思維?簡單解釋就是有因必有果,或者有果必有因的一種思維方式。

這樣的思維應用到一個學生身上會發生什麼呢?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小明第一次考試只得了60分,老師說,如果你每天多學習一個小時,下次考試一定會進步,小明照做了,第二次考試果然進步到了70分;

老師又說了,如果你每天再多學習一個小時,下次考試還能再進步,小明照做了,第三次考試果然又進步到了80分;

這下小明似乎找到了提高成績的竅門,這次他主動要求每天再多學習一個小時,第四次考試,他考了78分。

必須承認小明是個善於思考的孩子,但他和開篇那個即將高考的小明一樣,遭遇了“一分耕耘半分收穫”甚至“沒有收穫”的困境。

很少有人告訴孩子這是怎麼回事,甚至絕大多數家長自己也沒搞清楚問題出在哪裡。

“每天多學習一個小時,考試成績就更好”,這是一個典型的正反饋:任何一個對學習還保有熱情的學生,正反饋就是他的氧氣

學生時期的反饋機制相對簡單:好好學習,就會做題;會做題,成績就好;成績好了,家長老師就表揚器重你,你就成了別人家的孩子;成了別人家的孩子,你就有優越感;有了優越感,下次你會更努力的學習。

學生時期的反饋機制週期還短:比如週期一個月的單元考試,某次單元考試成績優秀,對某些學生來說完全可能是一次斯大林格勒戰役,因爲沒過多久,期中考試來了,然後又是期末考試,總之那次單元考試餘勇可賈。任何一個學生,一年至少有四次機會去檢驗自己的努力是否有回報。

沒有一個學霸不是這麼走過來的,他們管這個叫“路徑依賴”。

2

路徑依賴不是什麼高深的概念,其實說的就是兩個字:慣性,一種和物理學慣性類似的,“人文社科層面的慣性。

一個學霸在他成功的學生時代,通過持續不斷的正反饋,就會形成一種正向的路徑依賴。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那個主動“加練”一小時的小明,如果第四次考試考了90分,也許他將從此開啓自己的學霸之路?

所以學霸們真的都是天生的嗎?除了極少數天才之外,毋寧說大多數的學霸都是正反饋的幸運兒,都是那個第四次考了90分的小明。

然而現實是,那個本來已經看到成功彼岸的小明,在第四次考試意外翻船了。

故事到了這一步,就可能出現各種結局,比如滿心希望卻遭到沉重打擊的小明又慢慢的滑向了60分,或者,他再也不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種話。

老師要面對太多學生了,可能很難注意到小明一個人的故事,而小明的父母,如果稍有疏忽,也很難覺察到小明起起落落的根源。

然後小明沉淪了。

你看,如果學習是爲了取得好成績,那麼這件事有一個不對等的地方在於:更努力的學習並不必然帶來成績的提升(也就是正反饋隨時可能被打斷),但不努力學習則必然滑向深淵

我們習慣於將這些滑向深淵的孩子,叫做學渣。剛纔說過的,正反饋就是學生的氧氣,那麼對學渣來說就是缺氧了。

絕大多數人都在關心學霸是怎樣煉成的,卻極少關心學渣是怎麼昏迷的。

學渣難道不也是路徑依賴的結果嗎?當然是,只不過大家會換一種說法,叫做“習得性無助”。

這同樣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習得性無助是指那些長期遭受失敗和挫折,卻無力迴天的消極狀態。習得性無助的人總是慨嘆命運的捉弄,他們會覺得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的。

其實這個概念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潛臺詞:習得性無助的人,很可能曾經努力過,否則他不會比其他人更清晰的感知到,什麼叫做“努力了也沒有用”。

那麼問題又來了,這個“努力了也沒有用”的“有用”是在說什麼?

對學生來說,所謂的“有用”基本還是在那個循環裡,那個學霸所在的循環裡:比如成績好,比如被其他人表揚,比如在同學之間很受歡迎(如果成績好就會受歡迎的話)而被滿足的自尊心。

3

可是如果我們繼續往下看,會發現學霸和學渣“逆轉人生”的故事隨處可見。當然我們說的不是學渣家裡有幾套房拆遷這種情況。

之前說的“有用”是一個只存在於學校語境下的價值判斷,而學霸所在的循環一旦步入社會也將自行瓦解。

此時,僞學霸和僞學渣開始各自顯現。

我們之所以說真正意義上的學霸是極少數,並非出於智力層面的評價,而是這些人的學習動因就和普通孩子尤其是僞學霸天然不同。

如前所述,絕大多數孩子的學習動因,就是持續不斷的正反饋。孩子們在一波又一波週期很短的正反饋之中努力的保持着優越感(虛榮心),但這件事本身的風險剛纔也講過了:正反饋隨時會中斷。

而真正的學霸,他們的樂趣可能就在學習這件事本身,他們甚至不會考慮努力和回報之間是不是線性相關,相比起一個分數,解開一道難題或許更令他們有酣暢淋漓的感覺。

換句話說,真正的學霸,有自己一套獨立的價值評價體系——儘管在其他人眼裡,他們好像也活在正反饋的機制裡一樣。

不好意思,關於獨立的價值體系這件事,僞學渣和真學霸並沒有本質區別

至少,他們有一種相似的毅力,他們決心做一件事並不因順境逆境而有所差別,比如一個僞學渣會不分寒暑晝夜的在課堂上看武俠小說,不因家長老師的威脅怒罵而有絲毫退卻。

但凡你身邊有這樣的僞學渣,日後請務必高看一線。

從這個意義上說,真學霸的特質只是恰好符合九年義務教育的核心訴求,他們只是恰好成績出色而已,他們甚至是無心的。

4

對真學霸來說,正反饋並不是他們的氧氣。古往今來成大事者,似乎都不會依賴這種細碎的正反饋。

可是僞學霸無法脫離這種固有的體系,僞學霸才是線性思維真正的“受益者”,當然這個受益是有期限的:大概到大學就已經不太奏效了。

做一個僞學霸的風險還不只是期限問題:僞學霸裡最多玻璃心

僞學霸是不能離開自己的舒適圈的,因爲離開就意味着無法持續獲取優越感,沉重的偶像包袱會令他們害怕失敗。當然僞學霸也是很聰明的,他們會給自己放棄冒險找一些冠冕堂皇的藉口,比如“我只需要做自己領域裡的專家”。

殊不知這仍然是有風險的,因爲天外有天這種簡單的道理總會把僞學霸重新逼入絕境,而真正令他們喪失主動權的,是永遠把評價權交到別人手裡。

諸位家長老師莫要誤會,我們在這裡並非鼓吹成績無用論,我們只想回過頭拉一把小明。

那年,他遞進式的努力過,然而第四次考試只考了78分,在那個正反饋體系崩塌的剎那,如果有人問他:

每天的學習時間是不是應該設個上限呢?是不是過猶不及了呢?

那次考試的心態是不是有點操之過急,又或者那次考試本身就更難一些了呢?

有沒有想過同樣是10分的差距,從60到70到80,和從80到90其實完全不是一回事呢?

如果每天爲了學習多早起一會兒,整個人的精神狀態有沒有好一點呢?

學習究竟是個讓人精疲力竭的糟心事,還是有那麼一丟丟“妙手偶得之”的樂趣呢?

……

小明現在讀高三,就是開頭那個望着自己模擬考成績單陷入沉思的孩子。

他大概是想起了那年的78分。

如果小明能淡淡一笑,他高考應該挺有希望。

不當僞學霸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