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智能汽車藍海市場 科技巨頭加速入局

智能汽車領域波瀾再起。近日,有消息華爲廣汽埃安已着手聯合開發下一代智能電動汽車雙方已各投入超百人的研發團隊。《證券日報記者分別向廣汽集團與華爲方面人士求證,截至發稿未得到華爲的迴應,廣汽方面向記者回複稱:“具體合作進展會在適當的時機發布。”

上週還有消息稱中興通訊已內部設立汽車電子產品線,成立汽車電子團隊;新部門隸屬於中興通訊系統產品技術規劃部,定位是負責汽車電子領域的統一業務規劃和經營。《證券日報》記者從中興通訊方面證實了該團隊的成立。

“近期,智能電動汽車的關注度不斷提升,新老玩家紛紛入場。在汽車電子方面,中興等通信設備商具有技術、資源和國際影響力上的優勢,其加速入局的情況不足爲奇。”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兩大通信企業早有佈局

《證券日報》記者從廣汽集團方面瞭解到,其與華爲在智能汽車領域的相關合作早已展開。

2017年,廣汽集團與華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智能網聯電動汽車領域技術展開戰略合作,推進戰略合作項目並實現多個系統的量產搭載。2019年9月份,雙方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將聚焦在計算與通信架構,共同打造可持續迭代升級的數字平臺。彼時,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智能網聯汽車是ICT行業傳統汽車行業融合的產物,基於ICT的硬件軟件將在未來汽車行業中發揮更大價值。”

而早在2019年,華爲就已經首次以Tier1供應商(一級供應商,例如傳統汽車業中的博世、大陸、電裝等企業)身份登臺上海車展,高調宣佈通過ICT技術進軍汽車電子領域,並強調“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

同年5月份,華爲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定位爲智能汽車領域的端到端業務責任主體,提供智能汽車的ICT部件和解決方案。到2020年10月份,華爲發佈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旨在與車企合作打造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此外,華爲在汽車業“交友”甚多,至今已和廣汽、上汽、比亞迪等車企達成相關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中興通訊在汽車領域也早有佈局。2016年10月份,中興通訊收購珠海廣通客車有限公司,並設立中興智能汽車有限公司。天眼查APP數據顯示,後者主要業務包括新能源汽車研發與製造、汽車無線充電、智能駕駛、車聯網應用的系統研發與建設運營等。

但往後數年,中興沒有重點提及對汽車領域的佈局,也沒有公開的大幅度舉動;直到2021年3月份其成立汽車電子團隊的消息被傳出。

從已知細節來看,中興設立汽車電子團隊瞄準的並不是整車製造。據悉,其汽車電子產品線主要職責有:負責汽車電子整體方案規劃,提升汽車電子產品競爭力;汽車電子市場規劃、商業模式研究、項目策劃等;以及汽車電子生態合作伙伴拓展和對汽車電子相關研發、經營單位進行統一業務管理。

業界觀點認爲,中興在汽車領域的新動作與華爲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頗有相似之處,旨在爲傳統的汽車企業打造智能電子化,成爲汽車電子產品的供應商;但“規模還沒有那麼大”。

智能汽車應用前景廣受看好

華爲、中興等通信企業持續加碼入局汽車電子的背後,是智能汽車極具吸引力的藍海市場。

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汽車行業發展迅速。報告稱,預計到2020年,國內智能網聯汽車新車型滲透率將達到51.6%;2019年我國智能汽車市場規模約爲1033萬輛,預測到2025年將達到1700萬輛。

“汽車行業正在發生劇變,”國金證券研報如是說,“軟件定義汽車趨勢下ICT成爲產業新的戰略控制點。經歷百年發展,汽車行業目前正面臨從機械硬件轉向軟件電子的變局,對整車廠能力的要求不再侷限於海量零部件的集成,業界達成‘軟件定義汽車’共識。”

飛象網創始人、工信部高質量發展高層次諮詢專家項立剛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就未來10年、20年而言,智能化與新能源將會是汽車的一個重點發展方向,加之汽車產業自身市場的極大容量,這對於傳統電子信息企業來說是不可錯過的增長機會。而在智能化趨勢下,傳統車企具備的發動機、變速箱等技術優勢反而不再凸顯;相對地,電子信息企業在汽車電子領域具備芯片研發、傳感器、智能化解決方案等技術優勢,更能在智能汽車中大展身手。”

“智能技術的底層是相通的,汽車電子就是其中一個應用場景,中興等通信商佈局汽車電子只是其技術的場景擴展。”看懂平臺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智能汽車行業仍處於增量市場,門檻初步建立,行業競爭不是非常激烈,中興在這個階段進入的選擇恰到好處。”

還有觀點認爲,華爲、中興等此傳統電子信息企業已在ICT行業深耕多年,在車路協同、車內通信等領域有一定技術積累,其涉足汽車電子領域的做法可以發揮他們在通信領域的優勢,並切入智能汽車產業的藍海市場。

新入智能汽車的企業不會貿然造車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華爲、中興,諸如蘋果、小米、三星等其他廠商,以及百度、阿里等互聯網企業,同樣也已開始佈局車聯網、自動駕駛等領域,欲在汽車智能化中分得一杯羹。“這必然會帶來激烈的競爭格局,”項立剛對記者表示,“不僅是與傳統車企,這些跨界入局的科技企業之間的競爭未來可能會非常殘酷。在較爲明晰的產業格局形成之前,只有生存者會立住腳跟。”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翰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智能汽車現在已經是全面競爭的時代,更多科技企業的進入不會讓競爭格局變得不同,這一賽道的市場競爭依然相當激烈。”

不過,雖然這些跨界入局智能汽車的企業來勢洶洶,卻都對於“整車製造”或“獨立造車”態度謹慎,且多數是與傳統車企進行合作造車。例如,已經被公開證實的阿里聯合上汽、百度聯合吉利,以及仍未被正式承認的華爲聯合廣汽、蘋果聯合起亞。

“這些企業不貿然造車的原因很簡單,他們對傳統造車產業的瞭解還不夠深,也不具備傳統車企的品牌、製造實力和產業鏈優勢,所以多數會從智能化等其本來就擅長的角度入局,待積累了足夠經驗後纔有可能過渡到製造整車。”項立剛對記者分析稱。

“爲什麼不直接造整車?賈躍亭的案例已經非常說明問題——造整車的投入與成本太高了。”江翰向記者補充道,“但互聯網企業很有可能會選擇類似手機的OEM純代工模式來‘造車’,與吉利、富士康等相似的模式,而這類模式實際上已經被蔚來、小鵬汽車等新能源車企證明了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