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完房,深圳樓市上漲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深圳買房越來越難了。
買還是不買?應該買什麼?怎麼買?這是當下每一個買房人都關心的問題。
畢竟——
以前買房,拼的是建倉速度與數量;
現在買房,拼的是戰略規劃與質量。
隨着政策的持續加碼,房地產市場分化進一步加劇,這意味着未來的財富必然會重新再分配。
01
深圳樓市,買房的邏輯徹底變了。
首先,體現在房貸上。
前幾年,深圳樓市行情好的時候,高利率也澆滅不了人們加槓桿買房的熱情。
如今,房價降了,首付降了,利率降了,很多買房人一聽到槓桿就感到恐懼,都想盡可能的少貸點款,減輕月供壓力。
當然,也有月供能力比較強的人,會選擇加槓桿置換或買個更具保值增值功能的房子,以擴大資產收益。
整體而言,購房者現在對於槓桿的使用不再像過去那般瘋狂,更多的是量力而行。
其次,體現在產品上。
當前的市場結構越來越精細化,資源匱乏的,被淘汰的板塊,脫離了大牛市行情就很難再往上走。
過去在房地產吃過紅利的人,手握多套遠郊房、老破小或非住宅,他們看似風光無限,但是如果不及時調整,其利益接下來會受到很大的挑戰。
現在房地產市場的主旋律是什麼?
是置換和改善。
好的房子繼續好,差的房子繼續差。
所以,深圳樓市一旦有利好,聰明的業主都在積極出貨,抓住這個處理劣質資產的機會。
而後知後覺的,對老房子抱有太多幻想的,就像是溫水煮青蛙。
等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過了最佳賣房窗口期,越往後越難賣。
02
深圳有10+1個區,同樣是深圳,但不同片區的房價從1萬+/平到30萬+/平不等,可謂是天壤之別。
圈層決定價值。
深圳內部房價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大的差別,就在於圈層的質量。
置換爲的是什麼?
不就是爲了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從一個不那麼好的環境,換到另一個相對更好的環境嗎?
舉例來說。
南山、光明、沙井,哪一個更好?答案必然是南山。
但對於在坪山和光明做選擇的人,儘可能選擇光明。
到精英人口聚集的地方買房,而不是相反。
全國大範圍來看,在這輪樓市週期裡,大多數房子的命運是:保值、少虧、血虧、無人問津,甚至永遠失去流動性。
只有大城市少數豪宅、優質板塊的品質剛需和改善,才具備保值增值功能,成爲資產配置和投資的優質選擇。
簡單來說,在房地產上賺錢,已經成爲少數人的遊戲。
我們正處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大部分房產將失去投資屬性,變成純粹的居住品。
居住品的價值,會隨着產業遷移、產品老舊過時而降低。
投資品、稀缺品和收藏品級別房產,才具有保值增值的潛力。
這就是「置換升級」的主要原理。
深圳樓市的未來趨勢,包括上漲、下跌與橫盤,所以現在要不要買,要不要賣,主要取決於你的房子在二八定律裡,是屬於“二”還是“八”。
03
爲什麼樹挪死,人挪活,資產需要盤活?
深圳樓市,不是所有的房子買了20年,都能達到平均漲幅。
即便早期地段和產品都買對了,經過這麼多年,房子的整體競爭力也在減弱。
因爲,房價是動態的,過去領漲的板塊和樓盤,不代表會一直領漲。
而把握買賣週期的向上置換,說白了就是跟着樓市大方向去折騰房子。它的每一次漲幅可能並不高,但勝在較爲精準的抓住每一波行情,最終在一次次置換中實現質的飛躍。
向上置換的最大魅力還在於,可以提升居住品質,享受到城市當前更豐富的資源。
那些真正在樓市中獲得最佳收益的普通家庭,幾乎沒有一個是不進階改善的。從現在的行情來看,目前仍是置換到改善型產品、高端項目的好時機。
深圳作爲2000萬級別人口的一線城市,商品房總量只有區區200多萬套,其中剛需產品佔了一大半,價格越往上,佔比就越少。
說明深圳缺好房子,而好房子是不缺購買力的,願意擁抱的購房者只能價高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