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長中墾丁沙灘 不帶走一粒沙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遊客暢遊沙灘時,不要帶走一粒沙。(圖/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授權《ETtoday新聞雲》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最近有遊客反應,墾丁沙灘有後退的現象,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沙灘之體積及潮線消長受海浪、潮汐、風向、風力影響,乃屬自然現象,不過也提醒遊客到沙灘從事遊憩活動,離開前,將沾留在鞋子、衣服和身體上的沙粒拍打幹淨,不帶走任何沙粒,使沙灘能永久保持在自然消長的狀況中。
墾丁國家公園境內約有45%的海域範圍,墾丁純淨湛藍的海水、晴朗的天空、潔淨的白色沙灘是國內少有的旅遊勝地,加上恆春半島有1萬8千公頃土地位在國家公園範圍內,保存了自然生態與特殊景觀,每年旅遊人數不斷增加,不過因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使各沙灘的砂量變化加劇而產生一些隱憂。
屏科大土木工程系教授王裕民接受墾管處請託,針對轄內各沙灘進行基礎資料的分析與建立,以作爲未來海岸保育及遊憩規劃的經營參考後,發現墾丁國家公園境內海灘大部份爲珊瑚礁岩岸,這種地形不容易破壞,因此遊憩活動及天然災害造成的變化不大,只有少數的巖岸及沙灘容易受到人爲與氣候的衝擊。
墾丁沙灘的變化以高程爲資料建立模式,高程是指某一點相對於基準面的高度,高程基準各國均有不同定義,國內高程基準以基隆港平均海水面爲高程基準面。墾丁國家公園境內具有沙灘環境的地點分別爲:後灣、白沙、貓鼻頭、核三廠冷卻水出水口、後壁湖、南灣、大灣、小灣、船帆石、砂島、風吹沙、漁村公園12處。
墾管處表示,這幾處沙灘中,砂島、漁村公園、大灣、後灣及風吹沙,因不同季節形成不同的沙灘高程、沙灘體積變化較大,因其除了沙質海灘外,沒有其它構成海岸的基質,這應是造成沙灘體積及潮線消長較大的原因;其中砂島因屬生態保護區已禁止遊客進入,因此海灘之砂質變化應是自然現象。
至於海岸線較長又缺乏珊瑚礁岩的南灣沙灘,雖有較大的遊憩壓力,因地點位處東西避風的海灣地形,這可能是沙灘高程變化不大的主因。
沙灘海岸線長度可庇美南灣的白沙,除春季三月至五月間沙灘體積有較大變化外,其餘月份變化也相當穩定,其所處地形在冬季能有效避開冬北季風的影響,也是沙灘體積穩定的因素之一。其他海灘因兼有珊瑚礁岩地形間雜其間,使得沙灘穩定度較高,體積及高程變化不大。
分析所有沙灘砂質粒徑,白沙、風吹沙、南灣不僅變化少,且粒徑較其他沙灘細,約在0.15至4.75公釐間,在遊憩上屬於觸感較舒適之質地;另如大灣、後壁湖、貓鼻頭、船帆石、核三廠冷卻水出水口等地,砂質粒徑較粗,有高達19~45公釐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