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亮:深圳萬村計劃被叫停 我們低估了社會的複雜

“我們不一定每一年、每一次都要成爲冠軍,但最終要成爲這個時代總冠軍。”鬱亮說。

文丨《中國企業家》記者 王芳潔

編輯丨徐曇

頭圖攝影丨鄧攀

有那麼一個瞬間,我覺得回到了十年前。

時候萬科還是行業老大。好些企業雄心勃勃的想超過它,又有些怕,怕像順馳一樣中了“萬科魔咒”,湮滅了。後來,陸續有企業真的超過了萬科,先是恆大,後是碧桂園,而萬科卻說,早就對當老大沒興趣了。

但2018年12月17日舉辦的集團2019年目標行動溝通會上,鬱亮提出:“萬科要建設矢量組織、冠軍組織和韌性組織。”(此次講話以下簡稱爲“1217講話”)

冠軍,是一個挑動聽衆情緒的敏感詞。

“我們整個團隊是一定要爭冠軍的。在黃金時代,我們成爲了冠軍,在白銀時代,我們同樣也需要成爲冠軍。我們不一定每一年、每一次都要成爲冠軍,但最終要成爲這個時代的總冠軍。”鬱亮說。

正是這些充滿荷爾蒙的話,容易讓人產生錯覺。“是不是萬科又要爭第一了?”鬱亮意識到,有些誤會已經產生。

“這個冠軍組織和第一不是一個概念。”鬱亮向《中國企業家》記者解釋。但這似乎又產生了一個悖論,在1217講話中,他明明說了要贏,“贏球纔是我們的第一目標”。

賽場就是勝負場,不是你贏,就是對手贏。如果萬科不想爭第一,那他的對手就不是恆大、碧桂園,甚至脫胎換骨的融創,萬科最大的對手是誰?

“我們自己。”這是鬱亮的答案。

按照這個邏輯,近期發生在萬科內部的一系列變化,都可以視作這家世界500強企業的自我PK。過去4年,萬科開啓了百花齊放式的轉型,介入了長租、養老、商業、物流、冰雪等多個領域,現在卻踩了一腳剎車。在1217講話中,鬱亮提出要“收斂聚焦,提升鞏固基本盤”,什麼是萬科的基本盤?他也說得很清楚,對於集團來說,就是開發業務

至於哪些是新業務,鬱亮毫不客氣:“除物業之外,其他新業務或多或少存在着前景不明、模式不清、目標模糊、管理粗放、隊伍龐大、組織複雜、結構混亂等問題。” “如果摸索3年尚未找到成熟的商業模式,業務就應該暫停,因爲我們不知道怎麼持續下去。”

圍繞萬科的這些變化,鬱亮在近期接待小型媒體交流時,聊到了爲何要鞏固提升基本盤,如何收斂聚焦,以及如何實現組織變革。

他向記者推薦了本書——理論物理學家傑弗裡?韋斯特所著《規模》。這本書試圖揭示覆雜世界的簡單法則,即規模法則。任何複雜事物都存在相互關聯的內在生長邏輯,受到其規模大小的制約,並與其規模成一定比例變化的關係。

這個結論讓鬱亮更加篤定鞏固基本盤的決定。“一棵樹,樹冠的面積是等比的樹幹面積,超不過一個數。所以樹幹必須要粗,扎的根要深,這樣枝幹才能長得好,樹才能興葉。對萬科來說,只有基本盤鞏固了之後,上面架的新業務才能穩固。

在萬科內部,歷來有一個分工,董事局主席管不確定的事,CEO管確定的事。成爲萬科董事局主席之後,鬱亮的關注點就從確定到了不確定,例如,他花了更多時間,向記者解釋萬科的合夥人文化,以及圍繞這個文化產生的組織變革。畢竟價值觀和文化是影響企業未來的重要變量。

儘管每天都在思考萬科的未來,但鬱亮卻很難描摹出它5年後、10年後的樣子:“去嘗試,哪怕你要掉下去了,一隻腳是站穩的,另一隻腳探上去。”

以下爲本次訪談的部分內容

關於收斂聚焦:不賺最後一個銅板

記者:在2018年底的講話中,你要求每個BG、BU以及總部三大中心都要找到自己的基本盤。現在,大家都找到了嗎?

鬱亮:現在已經確定了,但過程經過了大量的討論,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基本盤,不是把從安全生產到品牌建設全部涵蓋進來,搞大而全。

基本盤是保證你能活下去的根本。我們講荒島求生的例子,就發一個雞蛋,一剝開就掉地上了,你吃不吃?如果平時你不吃,放到荒島上你肯定吃。所以乾不乾淨,不是基本盤,能有食物是基本盤。如果沒有正常的食物,蚯蚓、螞蟻也要吃。

記者:所以萬科集團的基本盤就是開發業務。

鬱亮:如果開發做不好,新業務肯定做不好,沒錢。基本盤做好之後,才能成爲最大的支持性業務。但是,今天這個行業的容錯度已經很低了,所以你要有針對性做事情,要收斂聚焦一下,朝着一個目標方向一塊努力。

記者:你說過,在開發業務上,萬科只進入了70~80個城市,而非200~300個城市,這就是收斂聚焦,爲公司爭取了戰略主動嗎?

鬱亮:萬科有一個工作原則:“不賺最後一枚銅板”,這中間涉及到一個取捨的問題,都是拿血淚史換來的經驗

1994年那會,我們進入的城市特別多,武漢的一個樓,10年時間把它炸了重蓋,其中有8年,爛尾矗在那,就在香港路上,人人都看得見,多難受。這件事,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讓我們進入一個市場都很慎重。跟別人不太一樣的地方是,我們希望進去之後,能夠融入這個城市,長期發展,不能說是割韭菜,割完了就走。

有些市場,現在去賺的話,還有機會,但這個機會是不是你應該把握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我們在吉林建滑雪場,順便在附近的吉林市拿了塊地。第一年就賣了20個億,但第二年就賣了5個億。其實5個億纔是正常水平,所以我們要做取捨。

記者:新業務層面上也在收斂聚焦,有被喊停的業務嗎?

鬱亮:當然,每個區域都有。

以前,我想你只要做就行,百花齊放。不嘗試,怎麼知道哪方面有機會?但經過幾年的嘗試,我們需要確定一個邊界,不能搞成無底洞,需要學會覆盤,把過去走過的路變成真正的經驗,告訴我們後面怎麼走。

記者:2018年年中,清湖村的城中村改造項目受到抵制,後來年底時萬村計劃被喊停了。這是萬科的一個教訓嗎?

鬱亮:我們低估了社會的複雜程度,還是太天真了,並不是好事就一定能做好。

記者:萬科的歷史上有兩次聚焦,第一次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做了很多減法,聚焦到了住宅開發產業上,這次也是在做減法,只是現在的主航道比上次要寬了,圍繞城鄉建設和生活服務展開。這兩次的聚焦,有什麼共性嗎?

鬱亮: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分別,那次是被動的,不這樣做就會死掉。現在我們是爲了“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後面加了兩個詞。所以這次是我們主動選擇的。

關於組織創新:矢量、冠軍、韌性

記者:矢量是一種物理學概念,指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應該如何去理解你提出的矢量組織?或者說,如何去實現一個矢量組織?

鬱亮:所有的業務圍繞戰略展開,所有組織要服從戰略。那麼,我們現在實行基本盤戰略,在組織建設過程中,基本盤如何鞏固提升呢?原來很多東西都淡化了,現在要去強化他。矢量組織的概念還包括,價值觀一致。所以要形成矢量組織,不僅是戰略指向的執行,也包括價值觀的執行。

記者:2018年年底,萬科總部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調整,合併成立了三大中心,並將原來的多層級簡化爲三個層級,分別是集團合夥人、中心合夥人和合夥人。目前,下面四大區域的調整有沒有展開?

鬱亮:我剛聽完他們四個的彙報,理解上還沒到位,我要不斷幫他們糾偏。

記者:哪些方面沒有理解到位?

鬱亮:爲什麼不是高績效組織,而是冠軍組織。很多理所當然的理解,一個成功的企業就是極致地追求高績效,這個理解並不全面。這和公司大小有關,小公司應該高績效,但對於大公司來說,首先要確保能抵禦各類風險,飛機上一般會有兩套航電系統,以應對小概率高風險事件,一套設備出問題,另一套設備馬上可以替代,以確保最大程度的安全。從這個案例看,這種配置不夠追求高績效,有些冗餘,但爲什麼要這樣做,爲了長久安全。應該說,績效是大公司的基礎,不是全部,要綜合地看,不能讓所有的目標只圍繞績效展開,還要考慮長遠的發展和安全。

實際上,高績效組織和冠軍組織區別很大,冠軍組織人人得益,高績效組織有人得益,有人受損。

一個冠軍球隊是什麼樣,我在狀態巔峰時做主力,不是巔峰時我做後備,然後下來我還可以做教練,如果教練做不成,還可以做粉絲,球隊得冠軍了,我一樣可以歡呼,享受冠軍的喜悅。而高績效組織就是,今天末位淘汰兩個,明天又幹掉兩個,再補兩個進來,這種組織是很高效,但不近人情。

外界常把我們當作規模不大的企業來看待,所以對我們做的很多事情,很難理解。我們讓狀態最好的人上場踢球,跟績效沒關係,贏了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後備和主力都可以分獎金,問題是沒得冠軍誰也分不到。

不做純粹的高績效組織,和韌性也有關係。純粹的高績效組織雖然特別有戰鬥力,但可能很脆,往往一個打擊過來,就折斷了。我們要留點富餘是幹嗎,符合我們韌性組織的要求。我讓總部做到只有154個人,三大中心。但是下面區域層面上,建個別動隊,當下面哪個業務單位力量不夠的時候,有支隊伍可以衝上去把仗打下來。

記者:大家都知道,您非常欣賞華爲的管理哲學。任正非認爲,企業的歸途是熵死,爲了避免它,就得進行耗散,萬科的組織形態創新算是一種耗散嗎?

鬱亮:事人匹配就是一種耗散。在職業經理文化下,我們是因事設崗,因崗設人,人是對崗負責的。我們總部有154個人,如果要梳理崗位,今年可以梳理出300個,而且你放心,明年可能梳理出600個,最後越來越亂。

在合夥人文化下,我們成立了三大中心,人員因爲事進行靈活調配,我們要充分滿足人的多元化發展需要,把人永遠固化在一個崗位上,只做一件事情是不合適的。

記者:讓人心甘情願的退下來,也沒那麼容易吧?

鬱亮:暫時性的,你可以再上去啊。你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不能適應上場的狀態,就可以下來,暫時休息一下,狀態好了再上場。或者你想要到其他業務去鍛鍊,也可以。尊重人的意願、狀態和事的需要。

記者:萬科有大企業病嗎?

鬱亮:沒有一個公司沒有公司病的。小公司有小公司病,大公司有大公司病,一樣需要警惕。萬科在變成千億企業之後,用人變得內向了,其實我們在千億之前,公司總覺得人才不夠用,就有了海盜行動、007計劃、海外計劃,千億級之後,很多崗位基本都是內部提拔,當初引進中海人才時,40%城市總經理都是從外面挖來的,今天我們算了算,一線公司負責人只有極個別是從外部引進的。這就意味着,我們公司的用人觀越來越內視了,必須要打破這種局面。

對於新產業,萬科已經啓動了大江大海計劃,找到最合適的人來幹。今天我們要做的事情,幾乎沒有從零開始的,酒店也好,商業也好,都有很多成熟的人才,那就從裡面選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