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訓院看世界-警惕「經濟COVID」長期化 對民衆財務體質造成考驗
隨着疫情不斷反覆,若如《金融時報》所預測,「經濟COVID」長期化,失業與低迷「陣痛」發展成「慢性病」,對於臺灣大多數民衆的金融財務體質將是一個嚴峻且長期的考驗。對政府而言,在擬定因應衝擊政策前,勢必要對我國民衆之金融生活概況、面對金融風險之抵抗力,各族羣、地域間金融弱點或特性等,有較爲全面性之瞭解;對金融產業而言,瞭解不同消費者的金融生活與優弱點,更是從中找尋潛在商機或履踐社會責任切入點,所不可或缺的基礎工程。
《2020臺灣金融生活調查》結果顯示,有47%的家庭,其家庭年收入低於80萬元,對照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之平均支出水準,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態,屬於潛在財務脆弱的族羣。尤其在應對緊急財務風險方面,19.5%無法在一週內籌到10萬元,而15.5%連支應生活都有困難。這羣民衆面臨如突發性失業、急病或意外等衝擊,將缺乏足夠的緩衝對應與恢復能力。長期以來,政府對於約佔我國3%之低(中低)收入戶,設有各項補助與津貼,有效減緩了極高風險族羣之壓力。然而由調查數字看來,人數顯然更多,但多數不符政府救助資格之潛在財務脆弱者,如何提供系統化的扶助措施,是未來可努力的方向。
此外,臺灣於自身財力、金融素養、金融服務取得等面向,在不同地域、世代及族羣間,差異相當明顯。尤其金融素養,亦即金融知識與行爲面,因經濟條件、社會環境以及文化差異長期累積後,其強弱不均的情況特別凸顯。這些差異也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啓示:目前的金融知識普及相關措施,雖然覆蓋廣泛,但如何進一步考量地域與世代需求不同,而給予分材適性的精緻化處理,提升教育資源的投入效率,值得深思。
該次調查亦發現,臺灣民衆金融風險抵抗力之程度,可分爲低、中、高等三大族羣:風險抵抗力低者,大約佔15歲以上人口3成(27.9%);51%抵抗力狀態爲中度,21.1%抵抗力狀態爲高度。因此若要完備普惠金融戰略,應基於上述抵抗力低、中、高等三類不同族羣之需要與目標,運用不同的模式有層次地規劃與推進。
金融風險抵抗力極低、低族羣,其所得與儲蓄相對貧弱,對金融商品與服務之應用亦力有未逮,需要政府提供相當之輔導與援助。首先,應特別強化其金融教育,着重正確觀念與行爲養成,避免金融商品之誤用與濫用:例如,因支付方便,鼓勵無痛消費,反而使民衆過度消費,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其次,設計扶助性或緊急性之融資產品,以提供實質且有效的幫助;再者,藉由一站式的財務諮詢專線機制,針對其面臨之情境與實際問題,提供客製化、具體性的諮詢輔導。這些實質的幫助,可以避免財務脆弱族羣掉進卡債和高利貸的財務深淵。
掌握情勢
臺灣必能發展至「金融共好」此次調查問卷之設計,是參考OECD《成人金融素養國際研究》(OECD/INFE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Adult Financial Literacy)、澳洲《金融風險抵抗力調查》(Financial Resilience in Australia)及英國金融生活調查(Financial Lives Survey)等而成。由於採難度較高的電訪而非網路問卷,加上人數較國外類似問卷規模大,可說是克服許多考驗方能完成。由於這是我國第一份完整搜錄國人金融生活面貌的先驅性調查研究,無論是研究方法、工具或步驟等,必有精進空間,這份調查只是起點,而非終點。
期許更多關懷普惠金融之產、官、學界,准此作爲掌握情勢的基礎,並以此龐大資料爲本,共襄盛舉,一同思考如何發展更多加值應用,諸如主管機關制訂普惠金融與金融知識普及等政策措施時,作爲提升國家資源應用效率之依據;金融機構可藉由資料進一步分析,開發潛在客羣或多元普惠之金融商品;而學界更可結合行爲財務學相關理論,發展出更多衍生性之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