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中超告別金元時代後需專攻青訓 修復生態

新華社天津12月29日電(記者王明張澤偉中國足球的2020賽季已經畫上句號。以往這時,正是球員轉會動向或傳聞接踵登場、甚囂塵上之時。而眼下,球員和俱樂部按兵不動,轉會市場很是寂靜。

“這很可能是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以來,最爲冷清的一個冬季轉會窗。”業界普遍如此預言。

而這,源於中國足協最新頒佈的規定,這條被稱爲“史上最嚴的限薪令”,不僅限定中超俱樂部單賽季的投資總額不得超過6億元,而且,對球員的年薪也有明確的“工資帽”——國內球員不超過稅前500萬元人民幣,外籍球員不超過稅前300萬歐元。

12月14日,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會議上講話。當日,中國足協在上海召開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公佈2021-2023賽季各級職業聯賽俱樂部財務約定指標,同時發佈《關於各級聯賽實行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變更的通知》。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與以往動輒十億的年投入和上千萬的年薪相比,這無疑是斷崖式下降。

沉痾猛藥天津市足協副主席、秘書長崇勇說:“當價格嚴重偏離價值,通過行政手段來調控就顯得非常必要。這有利於各俱樂部和整個聯賽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曾幾何時,中國足球流行“燒錢”模式,鉅額投資、高薪引援猶如軍備競賽,球員轉會費紀錄接連被刷新,“標王身價飆升。

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說:“我們俱樂部的投入,是日本J聯賽俱樂部的3倍多,是韓國K聯賽的10倍多;球員薪酬是J聯賽的5.8倍,是K聯賽的11.7倍。這些數字讓人觸目驚心。”

不可否認,大批世界級外援外教的到來,提升了中超俱樂部的戰鬥力。如,廣州恆大在過去10年拿了8次中超冠軍、2次亞冠冠軍。同時,中超聯賽觀賞性也大大提高,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不斷躍升,甚至被譽爲“世界第六大足球聯賽”。

但“金元足球”的弊病更是顯而易見。一方面,急功近利的“燒錢”模式難以爲繼,不少俱樂部面臨生存危機,不得不退出或解散。據統計,僅2020賽季,就有16家職業俱樂部消失在中國足球版圖;另一方面,本土球員只漲薪酬不漲球技,甚至不思進取,導致國家隊戰績不斷滑坡

2020年5月12日,球迷在天津天海俱樂部門口拍照,向球隊告別。當日,天津天海俱樂部發布公告,正式解散俱樂部。新華社記者 李然

“‘金元足球’正在侵蝕足球的肌體,它沒有給中國足球帶來根本性進步,相反,因爲違背市場規律、足球發展規律,不可持續,如不加以堅決治理,將嚴重傷害中國足球的現在和未來。”陳戌源說。

限薪令”無疑是一劑良藥。“它可能會給中超帶來短期‘陣痛’,如,中超對外援的吸引力降低、比賽觀賞性下降,俱樂部也將面臨人員和戰術的重構;但是,長遠來看,俱樂部、聯賽和整個中國足球都將受益。”上海體育學院足球教研室教授龔波說。

今後,俱樂部引援不再盲從大牌”,會更看重性價比。一位俱樂部副總經理說,過去,有錢的大俱樂部推高了球員身價,中小俱樂部只能在夾縫殘喘。當所有俱樂部投資理性了、財務平衡了,足球生態會逐漸修復。

當然,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限薪令”的執行效果。龔波說,長期以來,中國足壇存在“兩個規則”,一個是足協的官方規則,一個是俱樂部的投資遊戲。要防止一些俱樂部鑽空子、搞變通,讓“限薪令”形同虛設。

節流還需開源。俱樂部省去了巨資引援的壓力,當下功夫鑽研生財之道。龔波說,非大牌不引、非球星不要,某種程度上是將俱樂部生死押寶在球星身上的“賭徒思維”,而真正職業的俱樂部,不會僅僅停留在“球星效應”“眼球經濟”,而更多在俱樂部造血功能上做文章,努力提升票房、轉播收入的同時,增強市場和產品開發能力。

抑制了無節制的引援衝動後,俱樂部也會沉下心來,把更多心思用於小球員的培養。崇勇說,青訓是足球的根本和未來。俱樂部之間的較量,核心是青訓和人才的比拼。“人們往往只看到巴薩皇馬賽場上的風光,殊不知他們在青訓方面有多少鉅額的投入和默默的耕耘。”他稱,只有首先打牢了人才根基,百年俱樂部纔不會是“空想”。

北國的冬天,滴水成冰。被稱爲“水滴”的天津奧體中心體育場,卻在“沸騰”。不久前在這裡舉行的“基地杯”天津市青少年足球冠軍賽,數百名足球小將的激戰和歡笑,如暖流激盪。

“將青少年賽事安排在這個世界盃級別的球場,並派中超裁判執裁比賽,這在以前非常罕見,會被認爲‘大材小用’‘沒有價值’。”崇勇說,如今,人們已逐漸意識到,青少年纔是足球最基礎、最有價值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