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激變紅曲 樹林最懂
爲了讓紅曲找回昔日榮耀,「樹林紅曲發展協會」、「紅曲文化節」應運而生,引起越來越多的共鳴。(樹林區公所提供/張睿廷新北傳真)
樹林酒廠廠長劉靜賜爲了讓紅曲留在樹林,與前輩鍾傑輝合建「樹林酒廠」。(劉靜賜提供/張睿廷新北傳真)(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樹林制酒工廠」,釀造的紅露酒深獲好評,在1980年代成爲喜宴上最常上桌酒品之一。(樹林酒廠廠長劉靜賜提供/張睿廷新北傳真)
新北市樹林早年因滿是山林得名,後來逐漸開墾而轉型,先賢黃純青、謝道埤、陳炎於1906年從福建引進紅曲,成立「樹林造酒公司」,販賣紅露酒,名聲打響全臺,也讓樹林被稱作「紅曲的故鄉」,後來酒廠遷至林口,地方人士爲留下紅曲文化,積極舉辦活動、新創各種創意紅曲產品,盼讓紅曲根留樹林。
前樹林鎮長高文良指出,引進紅曲的黃純青被稱作「樹林紅曲之父」,1920年將公司更名爲「樹林紅酒株式會社」擴大經營,年產量達3600公石(約36萬公升),日本政府1922年實施專賣制度,將酒廠收歸公有改名「樹林制酒工廠」,釀造的紅露酒深獲好評,在1980年代成爲喜宴上最常上桌酒品之一。
地方集資 酒廠轉型民營
1999年廠區遷移時,許多員工、民衆難過得掉下眼淚,不捨紅曲文化離樹林而去,老員工劉靜賜跳出來與前輩鍾傑輝合資200萬元,申請成立民營的「樹林酒廠」,生產紅曲、釀造紅露酒,「絕對不能讓紅曲從樹林消失!」。
劉靜賜說,雖繼續生產紅露酒,因洋酒盛行,紅露酒慢慢被西洋紅酒取代,爲了不讓紅曲沒落,地方耆老開始研究讓紅曲發展多樣化。
樹林區前中山裡長簡玉春表示,以前人們習慣大包裝的食品,但隨時代不同,小而精緻的東西變得討喜,許多年輕人原本對紅曲興趣缺缺,認爲只是過時的食品,但在她研發出紅曲發糕、紅曲果凍等創意產品後,開始翻轉年輕人對紅曲的刻板印象。
「只要人們有興趣,紅曲就能永存續。」爲了推廣紅曲,簡玉春自掏腰包供老人共餐並開班授課,連外地大學生都慕名來樹林學做紅曲玫瑰花饅頭,更有緬甸新住民來上課,試着將紅曲摻入緬甸料理,食品製作教學也變成重要的文化交流,10多年下來累積破萬名學生,愈來愈多人學做紅曲食品與特色料理。
簡玉春說,紅曲料理變化多端,例如紅曲雞腿須在前一晚提早醃製後,添加蒜頭、鹽巴等調味料,隔天要食用前再加入紅曲料理;紅曲不只能讓味道更鮮甜,還能降三高,在現代人重養生潮流下,紅曲製品大受歡迎。
多元產品 翻轉過時印記
時任樹林市長陳世榮2007年舉辦首屆「紅曲文化節」,地方耆老李淑瓊、陳碧玲抓緊機會,挨家挨戶拜訪各大食品業者、42個里長,超過10家廠商答應爲開發紅曲產品努力,進而成立「樹林紅曲推展協會」,李淑瓊也成爲第1屆會長、陳碧玲爲總幹事,全力推廣紅曲產業。
陳碧玲說,樹林紅曲發展協會平均每3個月舉辦一次推廣活動,讓民衆品嚐紅曲香腸、紅曲豬肉等美味料理,年輕人也開始接觸到紅曲,將文化帶入家庭料理中。她強調,樹林人對於擁有百年曆史的味道相當有自信且驕傲,因此不只要讓紅曲根留樹林,還希望能讓全國都知道樹林這個「紅曲的故鄉」。
樹林區長王坤南表示,感謝多年來地方對紅曲文化的支持,許多人在沒有政府的支援下主動推動在地創生,讓酒廠搬遷後的樹林仍能把紅曲留在樹林成爲地方特色,未來會更努力推動相關活動,希望讓「紅曲的故鄉」名號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