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白蓮霧傳奇 搶救原枝原味

原生種的白蓮霧可說是「保育類」水果臺南新市覆育計劃已經邁入第15年,透過公部門結合民間力量,頗有成果,也帶動農村產業升級。莊曜聰攝影

新市區公所搶救白蓮霧熱情,讓農民重新投入種植的行列。白蓮霧外型比市面常見的蓮霧小(小圖),遠看就像樹上掛了串串鈴鐺,相當有趣。莊曜聰/攝影

動員令

若問「蓮霧是什麼顏色的?」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蓮霧應該是紅色的,但同樣的問題,如果跑到臺南新市,在大街上隨便找個人問問,你可能會聽到「白色的啊!」

新市目前有全臺最大的原生種白蓮霧樹栽種面積,將近4.5公頃,每年6月出產的清甜果實是老饕的最愛,1臺斤曾賣出600元天價,誰能想到之前整個新市僅剩下不到百棵老樹,幾乎成爲「保育類」水果,經過15年搶救及覆育,纔有現在的成果。

相傳在17世紀由荷蘭人從東南亞引進的白蓮霧,與市面上常見的「黑珍珠」、「黑金剛」等蓮霧不同,個頭大小隻有這些品種的一半,在臺灣早期農村是相當常見,果實顏色乳白中帶翠綠,也有「翡翠蓮霧」稱號,不像改良後的蓮霧甜膩膩,白蓮霧入口酸澀,咀嚼後清香回甘,口感相當特別。

入口酸澀 清香回甘

新市舊名新港社,是臺江內海的港口,荷蘭人曾在當地建設商館基督教堂及文書館,也引進外來植物,白蓮霧就是在當時開始紮根,成爲當地特色樹種,再往外開枝散葉;在新市傳統的三合院宅邸中,幾乎都種植白蓮霧做爲「家樹」,既能遮蔭,又有水果吃,80歲以上的耆老回憶,端午節過後就會下起蓮霧雨,掉在地上多到掃都掃不動。

家樹納管 制身分證

但這種情況從5、60年前開始起了變化,隨着人口增加,農業用地拓耕、市區及道路開發等因素,地方變得繁榮,也使得白蓮霧樹一棵接一棵倒下,空氣中多了煙塵,再也嗅不到白蓮霧花的清香。

就在白蓮霧逐漸被人們淡忘時,新市掀起一波搶救白蓮霧熱潮。2004年,時任新市鄉公所主秘鄭枝南,向鄉長林慶鎮提出搶救白蓮霧10年計劃,希望找回過去的記憶,併成立白蓮霧文史工作室,尋覓區內僅存老樹。

老樹新栽 開枝散葉

經過徹底調查,一共在各村裡間找到88棵老樹,並訪談持有人,記錄老樹資料樹齡最老的有250年,最年輕的也超過120年,針對這些「耆老」,公所不敢怠慢,立刻替老樹編號,並製作專屬身分證登載資料,讓人們知道老樹公公的存在。

由於這些老樹大半爲私人所有,萬一未來因個人因素需要砍樹,並無公權力制止,加上逐漸老化,凋零無可避免,爲了讓白蓮霧能開枝散葉,搶救計劃中還有「老樹新栽」,透過高壓嫁接法培植新苗,增加種植面積。

鄭枝南說,爲保護這項「保育類」水果,公所鼓勵農民種植,但不希望改良品種,如果變得又甜又大,就不是原來的白蓮霧了,希望保留清甜、微酸、微澀及回甘等特殊口感,因此一開始根本沒人想種。

1臺斤300元 饕客搶購

但熱情終究會感動人!以鄭明堂爲首的多位農民決定「撩下去」,投入栽種白蓮霧,鄭明堂說,雖然公所提出的條件「很硬」,但若成功,恢復白蓮霧故鄉風貌,一定很棒,所以「搏感情」去種,不去想做生意的問題。

15年過去,現在種植白蓮霧的農民已有10多人,新市白蓮霧也增加到500棵以上,年產量達1萬5000臺斤,每臺斤均價300元,一上市就被饕客訂購一空,更獲貿易商青睞,遠征海外市場。

現在,新市區公所年年舉辦白蓮霧產業文化節,農民也開發出白蓮霧周邊產品果乾、蓮霧茶、蓮霧饅頭等,更重要的是,喚起在地民衆認同,持有人若不能照顧,也會捐贈公所移植處理,老幹新枝並存,讓新市的白蓮霧傳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