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處理器倒吸牙膏?我有點搞不懂英特爾在幹嘛

英子,好像有點兒被省電和功耗搞魔怔了?

是這麼回事兒,前段時間英特爾不是剛發完最新一代的桌面端處理器 Ultra 200S 系列嘛——

我們也是第一時間拿到了處理器,想着之前九月份移動端的第二代酷睿 Ultra 那麼麼給勁兒,這回桌面端的處理器又是新命名,又是新架構和臺積電新工藝的,肯定很強很給力。

結果到手測了才知道,怎麼說呢——也不是不好吧,就是可能跟以往任何桌面端處理器的設計思路都不太一樣。

先說結論吧,想要給自家臺式機升級處理器,提升下游戲性能的小夥伴們可能要失望了。

因爲這個 Ultra 200S 系列在遊戲上的表現已經不能用擠牙膏來形容了,它甚至在倒吸牙膏!

但是你如果正好要換新的遊戲本或者新的迷你主機,那你有福了!Ultra 200S 的功耗下降幅度相當誇張,非常適合功耗敏感的產品。

我們一個個來看。

首先就是處理器的命名,剛拿到手的時候直接給我們測試的同事給幹蒙了——這到底是 i3 i5 i7 還是 i9 ?

這就要澄清一下了,之前英特爾移動端的處理器都已經放棄了 i 幾的命名方式,改成了 Ultra 幾。從這一代開始桌面端的處理器命名方式也要改成 Ultra 幾了。

就拿這回我們拿到的這顆新的 Ultra 9 來說,全名叫英特爾®酷睿™Ultra 9 處理器 285K 。

數字 9 對應的是品牌命名,數字越大性能越強,有點類似於之前的 i5 和 i7 裡 5 和 7 這個數字的作用。後面的 2 表示是第二代酷睿 Ultra 處理器。

中間兩位數字屬於 SKU 的編碼,與 CPU 的核心數量有關, 85 對應的是 24 個 CPU 核心( 8 個性能核 + 16 個能效核 )。

另外還有 65 和 45 的編碼,分別對應 20 個 CPU 核心( 8 個性能核 + 12 個能效核 )和 14 個 CPU 核心的版本( 6 個性能核 + 8 個能效核 )

而最後的字母 K ,則代表着這顆處理器是桌面處理器,而且是高性能、沒有鎖定頻率的版本。同樣代表桌面端處理器的後綴字母還有 KF , KF 和 K 比最大的差別就是沒有核顯,需要另外再配顯卡才能正常使用。

至於桌面處理器的另外兩個後綴 F 和 T ,目前還沒有對應的產品。如果是移動端的話處理器的話,後綴就會是 H 、 U 或者 V 。

總結一下, Ultra 9-285K 就是第二代高性能桌面端酷睿處理器, CPU 核心數量爲 24 ,有內置的核顯。

不記得也沒關係,託尼給大家整理了一張這會發布的桌面端處理器對照表格,大家按需食用吧。

我估計看完這個命名規則,大夥都已經懵了。這命名都快趕上高中做數學題了,複雜程度跟隔壁 AMD 有的一拼。沒想到這個倆在改名這事兒上也能打比賽。

然而當我們把這顆 Ultra 9 插到主板上去實測了之後,發現讓人摸不着頭腦的,可不止它的命名。

首先,這代處理器全系都要搭配新的 LGA-1851 插槽,跟上一代的插槽 LGA1700 並不兼容。這也就意味着你在升級處理器的同時還要更換主板。

這樣又是換 CPU 又是換主板,換代的成本可是蹭蹭往上漲,而你能收穫的性能提升並不會有多少。

我們用手頭的 Ultra 9-285K 搭配 ROG 的主板測了幾款主流的遊戲。

爲了更直觀一點,我們還把去年測的 i9-14900K 拉了出來進行一下對比。

幾輪跑下來發現,這不對比不要緊,一對比就出事兒了:在默認頻率,不解除功耗限制的情況下,這代酷睿處理器的遊戲性能跟上一代比,不能說毫無提升吧,只能說倒吸牙膏。。。。

部分遊戲場景下,這代 Ultra 9 的表現甚至比上一代定位更低的 i7 還要差。

又測了幾個遊戲還是這樣,到這兒我們其實就可以下個階段性的結論了—— Ultra 9-285K 的遊戲性能的確沒啥吸引力。

如果你手頭已經有了搭載 14 代酷睿的臺式機,想要玩遊戲更爽一點的話,還是不建議你升級。真的很不划算。。。。硬要上的話,也建議加錢上定位更高的版本。

那問題就來了,英子這一年,到底都在幹嘛呢?

欸,前面我不是說了嗎, DIY 主機用戶可能有點看不上這代的桌面端酷睿,但是有兩個品類倒是很適合用這批新 U 。沒錯就是高性能遊戲本和迷你主機!

CPU Z 的測試結果表明,單看性能的話,英特爾這代桌面端處理器提升確實不大,單線程的表現甚至要比上一代更爛一點。

我們再來看一下 CineBench R23 烤機的情況。

在三十分鐘的烤機測試中, Ultra 9-285K 多核跑分 42399 ,相比上一代提高了 8.3% 。跑分上的提高可能有點擠牙膏的嫌疑,但是 30 分鐘跑下來,CPU 封裝溫度居然只有 76 ℃,比上一代的 100 ℃下降了足足 24% 。

功耗上的降低更是離譜,封裝峰值功率直接從上代的 336w 降到了 235.983 W ,降低了 29.7 % 。

也就是說,新的 Ultra 9 能用更低的功耗,跑到跟上代差不多的性能。

有這個結果我覺得倒也不意外,因爲咱們之前也介紹過,英特爾今年有用的 Arrow Lake 架構,在覈心佈局上改成了大小核交叉佈局的設計。

說人話就是不讓發熱大戶性能核( P 核 )堆在一塊,而是分開來,讓熱量分佈更均勻一點,不那麼容易堆積發燙。有點像小時候班主任把幾個鬧騰的學生都分開坐,好讓教室裡能不那麼吵。

與此同時,這回 Ultra 全系都把超線程給砍了,雖然這樣會讓單核性能有所下降,但是能換來更好的功耗表現。

這麼搞的確是苦了攢主機玩遊戲的兄弟們,但是非常利好高端遊戲本、 ITX 主機和高端迷你主機用戶。

雖說在臺式機上測出來的結果不一定能直接用到這些小體積形態上,但是這樣的趨勢還是相當樂觀的。

我們編輯部之前有個哥們兒興沖沖組了一整套 ITX ,配置拉的很滿,結果打遊戲花屏,到最後只能給 CPU 顯卡全都降頻運行。

但是這次 Ultra 之後,他就可以放心折騰 ITX 了。

最後再來聊一聊 “ 生產力 ” 吧 ~ 由於這代英特爾處理器砍掉了超線程技術,雖然 IPC 提升了,但是在主流生產力場景下的表現提升也比較有限。

就比方說 Vray BenchMark 的測試結果表明,這代的 Ultra 9 得分 30745 ,僅僅比上代的 i9 提高了 11% 。

左邊爲 Ultra 9-285K ,右邊爲 i9-14900K

到了模擬真實應用程序的 CrossMark 測試,這點子牙膏味兒就更明顯了,這代 Ultra 9 不管是在生產率、創造性,還是反應能力,都只有非常小的提升。

左圖爲 Ultra 9-285K ,右圖爲 i9-14900K

另外英特爾這回在桌面端處理器上也加入了 NPU ,使用 UL Procyon 實測下來,這顆 NPU 得分 449 。

雖說有沒有用還得看應用這邊能不能適配更多的 AI 場景,但 NPU 作爲 AI 算力的重要構成部分,有總比沒有好。

此外,我們還收到了一顆 Ultra 5-245K 。這顆處理器的定位,大致相當於上代的 i5 ,總共有有 14 個 CPU 核心( 6 個性能核 + 8 個能效核 )。

值得注意的是, Ultra5-245K 上的 NPU 算力,跟前面提到的 Ultra 9-285K 的 NPU 算力是一樣的,都是 13 TOPS 。

這次發佈的 3 個系列 6 個型號, NPU 算力都保持了一致。雖然也有可能是因爲實在是沒啥可降的了,但高情商來說全系保持了一致的 NPU AI 算力水準,體現了英特爾在 AIPC 道路一路走下去的決心。

這顆 Ultra 5 具體的性能表現我就不給大家一一展開了,給大家做了表格,大家按需食用吧

OK ,最新的 Ultra 200S 系列就給大夥兒聊到這。

整體測下來給我的感覺就是英子有點把做移動端、輕薄本處理器的思路,用在了這套桌面端處理器上。

不單獨講性能的提升,而是強調同功耗下的性能表現和同系能下的功耗表現。可能主觀體驗上會讓人覺得更安靜更優雅一點?

但是無法避免地會勸退一波 DIY 主機玩家,因爲這樣的策略沒法回答一個問題:

我都攢主機了,還關心這點功耗嗎?總不能是因爲想省點電費吧?

還不如買上一代的酷睿 i9-14900K ,現在這個時間節點 14 代酷睿的微碼 bug 也修復了,價格也便宜了。

誰纔是臺式機的真香選擇,顯而易見了~

撰文:施昂

編輯:米羅&面線

美編:煥妍

圖片、資料來源:

英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