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文化:謳歌新時代 傳承新使命
作爲時代生活的反映,戲曲文化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2019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呼喚着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
戲曲文化是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是其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創造的一切文化樣式都和價值認知相關聯,其中就包括了戲曲文化。
戲曲文化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化形式,好的戲曲之所以經久不衰,就在於能夠抓住人們的情感,使觀衆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成爲劇中人,從而構建起人們的精神家園。千百年來,中國民衆已培養起了對戲曲文化的情感依賴和原鄉情結。
作爲國寶性質的藝術樣式,戲曲的藝術含量和文化營養最爲豐富,可謂是所有藝術門類的綜合體現,既是傳統審美的結晶,又是歷史積澱的遺產;既是地道的民族藝術,又是民衆參與度最高的大衆藝術,已成爲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所體現的善惡分明、懲惡揚善、褒忠貶奸,所體現的愛國情懷、優秀品格、善良人性、傳統美德,無一不構成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接地氣、共鄉音,走遍天涯海角,只要聽到地方戲曲調,人們的心底就會涌起復雜的情感,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傳達鄉音鄉情的戲曲已成爲海外華人羣體尋找情感寄託、身份認同和精神歸屬的載體。
戲曲文化是彰顯新時代歷史鉅變的重要形式
戲曲文化是時代的產物,也需要隨着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創新,文學家和藝術家們只有不斷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與人民產生共鳴的作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勇於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鉅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爲時代畫像、爲時代立傳、爲時代明德”。
“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有些戲曲爲什麼能夠經久不衰,就在於其貼近人民,貼近生活,表達的是人民的喜怒哀樂和生活情感,反映的是其身邊的故事,戲曲文化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戲曲是音樂、舞蹈、美術和文學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其魅力不僅在於精湛的舞臺表現,更多的是在於其背後深層的文化內涵。
中國戲曲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以歌舞演故事,通過故事讓人感悟出其中的道理,並不是簡單的說教。如果說古代戲曲主要是以教化人民要懲惡揚善爲基本遵循的話,那麼現代戲曲則應在引導人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着力實現傳統戲曲優秀元素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多地表現好和展示好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民的精彩生活。一個好的文藝作品既要符合戲曲的規律,要有欣賞價值,要美,要好聽、好看,又要有現代的思想意識,得跟社會現實合拍,這才能引起廣大受衆的共鳴。作爲慶祝建黨百年的史詩評劇,天津評劇院最近上演的《革命家庭》則用“家碎換得山河整”的樸素道理,熱情謳歌了革命先烈“爲祖國和人民何惜生命”的強烈愛國情懷。天津金孔雀樂團編排的《龍騰虎躍》《敦煌》《掀起你的蓋頭來》等曲目,更是兼具傳統韻味和現代元素,使觀衆深刻感受到了民族音樂鮮活的生命力。
戲曲文化是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紐帶
戲曲文化作爲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活態的傳統文化表現業態,其以富於藝術魅力的人文精神、表演形式和審美情趣爲人民羣衆所喜聞樂見。城市發展匯聚了更多的人羣,而戲曲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但戲曲故事的源頭往往是鄉村,鄉村故事在城市演出,可以說,從一開始戲曲就是城市和鄉村融合的產物。
天津是戲曲之鄉,文藝薈萃之地,戲曲大家輩出,早在清道光年間就有“戲院七處賽京城”的描述,對一個名角兒來說,曾有“北京走紅不算紅,天津唱紅纔算紅”的說法,足見天津在戲曲界所佔的分量。天津之所以戲曲文化發達,就在於這座城市的迅速崛起與人口的彙集,河海要衝,人員流動性強,人員的流動帶來了各自的文化元素以及文化需求,其互相借鑑並多元化繁衍,使得戲曲文化五彩斑斕。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充分運用本地戲曲發達普及的優勢,積極打造各種活動,無論是文化惠民卡的發放,還是曲藝周、相聲節的舉辦,尤其是曲藝文化旅遊節給天津這座城市增添了巨大魅力。2012年舉辦的首屆曲藝文化旅遊節,共計演出了952場,接待遊客達10餘萬人,之後的曲藝文化旅遊節繼續增加了諸多相關內容,如劇場演出、重點旅遊景點演出、惠民演出和全國巡演等,並在中國大戲院、津灣大劇院舉辦形式不同的主題演出。同時爲了推進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步伐,文藝工作者充分發揮橋樑作用,如民間的“草根”文化積極融入城市,城市文化積極走進鄉村和社區,其無論是創作上還是表演上,都能走進鄉村和社區人民生活的深處,關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真正實現了城市與鄉村藝術文化欣賞的互動。
隨着網絡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天津市又及時把戲曲文化與新時代科技結合起來,2020年天津首座相聲文化主題地鐵站在天津地鐵西北角站亮相,通過文化牆的形式展示了中國相聲的起源和早期相聲表演藝術家的演出狀態,多角度多層次呈現了原生態的“津味相聲”文化,同時還將新時代相聲藝術家的演出場景和“西大灣子衚衕”“鈴鐺閣大街”“南頭窯衚衕”等曾經的名稱結合在一起,讓人置身於相聲的歷史長廊中,也使車站不僅成爲衆多過往乘客的打卡地,也成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公益課堂。
(作者:王偉凱,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秘書長,天津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