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學術前沿論壇——美好生活:全面小康實現與社會治理創新"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

10月24日,由北京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北京師範大學聯合主辦,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承辦的“2020·學術前沿論壇——美好生活:全面小康實現與社會治理創新”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

論壇以“美好生活:全面小康社會實現與社會治理創新”爲主題,回顧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歷程,揭示其偉大歷史意義,從多學科、多角度切入,總結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的成就,探討如何進一步推動社會治理創新,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牛青山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劉軍勝,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張淼,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周作宇,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崔佔輝等領導出席論壇,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浙江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學會代表、師生代表及各大新聞媒體參加了論壇。

牛青山在致辭中指出,能否科學準確把握時代,確定我國現階段所處的歷史方位,直接關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敗。習近平總書記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論述,對我們正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更好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揚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本屆論壇延續了上屆論壇關於美好生活的價值追求,聚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多學科、多領域、多角度共同探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治理創新的諸多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他指出,學術前沿論壇作爲首都社科界重要學術品牌論壇,迄今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十九屆,表明了論壇順應時代潮流和學術發展、具有強大生命力,今後要認真貫徹落實《關於新時代繁榮興盛首都文化的意見》《關於新時代繁榮發展首都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持續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持續強化論壇的政治導向;二是要持續強化論壇的實踐導向;三是要持續擴大論壇的社會影響力。

劉軍勝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對論壇的舉辦表示祝賀。他指出,2020年對中國是極不平常的一年,它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重大戰略成果,全面、生動向世界展現何爲中國之治的偉大實踐之年;是我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消除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是收官“十三五”規劃、制定“十四五”規劃,交接“兩個一百年” 奮鬥目標,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接續之年。在此承前啓後的歷史交接點和分水嶺,探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探究社會治理創新和創造人民美好生活之道,恰逢其時,意義重要。由此,他就深化首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堅持根本遵循,當好創新理論的佈道者;二是立足學術前沿,當好學術創新的先行者;三是秉持人民立場,當好美好生活的助力者;四是強化首都意識,當好首都治理的參與者。他希望首都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不辜負時代和人民的希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更好地爲首都發展出謀劃策,更好地造福於人民,奉獻於民族復興和人類進步。

周作宇代表北京師範大學對與會專家表示歡迎。他指出,我國於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着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獲得歷史性的堅實保障,並將有新的擴展、新的提升,這些對社會治理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年,人類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這也是一場有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世界大考。中國在應對風險挑戰中經受了檢驗,併爲世界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同時,我們也看到,我們的民生保障還有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特別是,互聯網深刻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十四五”時期,如何深入研究這些變化和需求,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推進建設一個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的現代化社會,是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理應擔當的歷史使命。他還專門介紹了北京師範大學與北京市的共建工作,特別是“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和“首都經濟研究院”兩個重要共建基地,感謝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北京市社科聯、北京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等的大力支持。

張淼主持會議,指出今年的學術前沿論壇主題之所以聚焦於“美好生活:全面小康實現與社會治理創新”,是爲了深刻呼應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偉大成就,總結其豐富的社會治理創新經驗。此次的主論壇及隨後的14場分論壇都將涉及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決勝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後疫情時期的國家治理現代化、超大城市基層治理、京張冬奧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中軸線內涵挖掘與城市空間功能提升、京津冀產融結合等諸多議題。他殷切希望學界繼續立足學術前沿,聚焦論壇主題,共同探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治理創新的諸多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爲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應有貢獻。

在主論壇上,六位知名專家做了專題報告,從法治與社會治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實現小康、以及城市精細化管理等不同角度做了精彩的交流發言,既有宏觀的政策建議,也有具體的實踐操作,拓展了我們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與社會治理創新問題的認識。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教育長卓澤淵教授主要探討法治與社會治理關係問題,對此他提出了三點:第一,法治是現代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第二,法治是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第三,法治是現代社會治理的現實目標。他指出,根據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的精神,我國的法治在宏觀上要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在微觀上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體現於各種方法。我們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體目標是實現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教授,探討了當前我國關於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理論,認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遵循現代大國經濟崛起的一般規律的產物,包括英國、美國、德國、日本在內的大國經濟史都表明,在市場經濟體系下任何大國成長都必須經歷由弱到強、由“以外促內”轉向“以內促外”的必然調整,大國崛起最爲關鍵的標誌就是構建出安全、可控、富有彈性韌性、以內爲主、控制世界經濟關鍵環節的經濟體系。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理論在本質上是一個戰略,而不是一個應對某一個問題的被動之舉,是一個適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調整、國內高質量發展上新臺階、國內發展主要矛盾出現出新現象和新規律的必然戰略調整和戰略再定位,而不是在偶然事件衝擊下的應急措施,是新階段中國發展內外部因素綜合作用的內生產物,而不是單純外部條件變異的產物;是黨中央順應時代要求所做出的新發展綱領,是我國發展戰略的再定位,是解決我國新時期出現的各種中長期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研究員,以《全面小康實現與中國的國際視野爲題發表講演,認爲我國將如期實現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這不僅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而且爲廣大發展中國家脫貧發展提供了範式。他指出,儘管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但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個定位沒有變,我們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也沒有變化。所以中國特別強調四個發展:和平發展、開放發展、共同發展、合作發展。在中國的國際政治視野裡,經濟全球化是客觀現實和歷史潮流,逆全球化沒有出路,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爲基石的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等,依然是中國關心的議題。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李實,以《實現從消除絕對貧困到緩解相對貧困的戰略轉變》爲題發表講演,指出中國40年來減貧成效顯著,特別是從2010年以來,中國減少的貧困人口占全球減貧人口的70%。隨後,他分析了當前我國扶貧工作遇到的挑戰,如收入差距擴大對減貧會產生負面影響、農村內部收入差距仍在擴大、城鄉之間收入差距仍處在高位、相對貧困愈發嚴重、公共服務不均等化程度過高等。以此爲分析基礎,他提出了2020年以後的幾點扶貧政策設計:緩解相對貧困需要不同的政策導向、從運動式的扶貧戰略轉向常規化的扶貧制度、強化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減貧作用、以提升低收入人羣人力資本和增收能力、促進中等收入羣體規模的擴大等。

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孫寬平研究員探討了美好生活與城市精細化治理之間的關係,結合我們的現實就如何推進城市精細化治理提出建議。他認爲,全面小康實現後,隨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消費的升級換代,城鎮化將進入加速發展階段,推進城市精細治理,將是我國城市發展的現實需要。城市精細化治理,是以智慧化技術賦能於政府管理和政務服務的同時,以精細化推進城市管理、服務和治理的法治化、標準化,就是要理順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理順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體制和機制,理順城市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社會服務的管理體制與機制,全面提升城市運行的安全和城市管理的高效,推動一般常見問題及時處置、重大疑難問題有效解決、預防關口主動前移,着眼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因此,城市精細化治理更爲深刻的意義,不只是技術手段創新,更是管理模式創新、行政方式重塑、體制機制變革,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推動城市治理的全方位變革。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陳雪峰研究員以心理扶貧爲主題,介紹了當前進行的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經驗,指出心理扶貧不應只關注個體層面的心理問題干預、心理健康促進和決策能力提升,還應關注政策、文化、區域脫貧富民和鄉村振興的整體環境塑造。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是在個體、組織、社會、文化等層面,基於民衆的心理需要,通過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等手段提供心理服務、引導社會心態、全方位加強心理建設,旨在有效提高個體心理健康素養、提升組織健康發展效能、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邁向鄉村振興的關鍵之一是縮小城鄉居民綜合素質的差距,而心理素質提升是居民綜合素質提升的必要內容,是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補齊農村發展短板、切實提升億萬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徑。

北京學術前沿論壇創辦於2001年,至今走過了20個年頭。20年來,論壇以“立足學術前沿,把握時代脈搏,聚焦民生國是,探討發展思路”爲主旨,以北京雄厚的智力資源和優質的學術資源爲依託,先後圍繞“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科學發展”“中國夢”“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美好生活”等時代主題,團結引導各學會、研究會、研究院等學術性社會團體舉辦了400餘場學會專場活動,已成爲首都哲學社會科學界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推動學術創新的年度盛會和促進首都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要學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