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擎正加速 穩步邁向“十四五”
站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回望這一年,儘管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但我國仍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成爲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站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展望2021年,“十四五”時期開端,我國數字經濟和信息技術等產業有望形成全面加速態勢,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迎來創新發展主動權。
2020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我國強化宏觀政策統籌協調,推動出臺一攬子助企紓困政策,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投資力度,着力保持經濟大盤穩定。
宏觀經濟政策抓住了擴大內需到戰略基點,效果十分顯著,不僅使得我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自我修復能力充分表現出來,還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國 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羣表示:“新發展格局的部署不僅對2021年工作有指導意義,對‘十四五’時期,包括對第二個百年建設都有指導意義,它是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和戰略定位。”
發力“十四五”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其中,《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確立了創新在中國未來階段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位置,這不僅是基於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的判斷,更是在百年未有之全球大變局下對國際經濟趨勢的把握。
相較以往的表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特別強調科技“自立自強”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支撐作用,這是在國際形勢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大背景下的重大戰略抉擇。
從目前來看,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了長足進展。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升到了59.5%,在全球131個經濟體創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4位,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進入了全球20強,科技創新正在成爲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短板和弱項較爲明顯,包括在中高端科技供給能力上仍存在明顯差距,創新激勵的體制機制仍有待健全,高端領軍人才不足,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投入較爲分散低效、創新體系整體效率還不高,對國際創新資源利用不夠充分等。
科技當自強
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興則國家興。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槓桿。爲什麼突出強調科技“自立自強”?華雲數據董事長、總裁許廣彬認爲,從內因看,這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需要。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而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要不來,買不來,市場換不來,必須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從外因看,這是防範外部風險的需要。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國最大的隱患。不掌握核心技術,就好比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只有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興華表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這關鍵的5年間,我們將面臨着光榮而艱鉅的任務,需要每個人爲之付出努力、付出辛苦,更需要每個人去擔當、去作爲。
許廣彬對此表示強烈認同,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是每個人光榮的使命,也是艱鉅的任務。目前,我們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利用效率,總體上還是低於發達國家水平,新興產業需要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今後,我們應藉助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力量,提高心性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推動更多傳統產業上雲,實現產業數字化轉型,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