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降存量房貸利率有沒有可能
近日,一則“有關方面正在考慮進一步下調存量房貸利率”的報道迅速發酵,與近期民衆的呼聲不謀而合。
監管機構此時的“無聲勝有聲”,也讓市場多了幾分遐想。
自“517新政”實施以來,多數城市積極響應,通過取消或大幅降低房貸利率下限的方式,有效促進了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
與此同時,隨着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多次下調,新增房貸與存量房貸之間的利差問題日益凸顯,成爲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所以,困擾存量房貸借款人的,莫過於部分地區新增房貸利率已降至3%下方,而存量房貸利率卻仍在4%以上。
若下調存量房貸利率,則能大幅減輕存量房貸借款人的負擔。以貸款100萬元、等額本息還款爲例,利率若減少70基點,每月能減少利息支出約400元。
那麼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到底有沒有可能?
從宏觀經濟角度看,下調存量房貸利率具有多重積極意義。
首先,它能夠顯著減輕存量房貸借款人的經濟負擔,提升居民消費能力,進而促進消費市場的復甦與經濟增長。
其次,這一舉措順應了民意,有助於增強民衆對未來經濟向好的信心,其價值難以用金錢衡量。
從實際效果來看,過去一年中,存量房貸利率的下調已爲借款人節省了大量利息支出,有效遏制了提前還貸潮,爲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降低存量房貸利率並非沒有代價。對於銀行而言,這一舉措無疑將對其盈利能力構成嚴峻挑戰。
當前,商業銀行淨息差已降至歷史低位,若再進一步下調存量房貸利率,將加劇銀行的盈利壓力。特別是對於那些按揭貸款佔比較高的國有大行而言,其營收和利潤已經出現了同比負增長,再承受存量房貸利率下調的衝擊,無疑將雪上加霜。
在此背景下,博弈也顯得尤爲激烈。
一方面,監管機構希望通過降低存量房貸利率來刺激消費、穩定經濟;另一方面,銀行則需權衡息差收窄與資產餘額減少之間的利弊關係。
是保息差以維護短期利潤還是保餘額以穩定長期資產質量?這不僅是銀行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監管機構在制定政策時需要充分考慮的因素。
最終,存量房貸利率的調整將走向何方?這取決於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在平衡居民訴求與銀行利潤的同時,還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鼓勵和支持銀行根據市場情況自主調整貸款利率。同時,監管部門也應加強監管和引導,確保貸款利率的調整既符合市場規律又有利於經濟的穩定發展。
總之,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是一個複雜而敏感的問題,其背後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博弈和政策考量。未來能否實現,還需我們拭目以待。
北京商報評論員 嶽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