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服務業地位作用更加彰顯 發展質效持續提升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服務業規模不斷壯大,結構持續優化,實力日益增強,質量效益穩步提升。

服務業躍居第一大產業

引領經濟行穩致遠

(一)服務業規模佔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大力發展工農業,服務業處於輔助地位。1952年服務業(第三產業)增加值爲195億元,1978年增長到905億元,1953—1978年年均實際增長5.4%。這一時期,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較低,1978年只有24.6%,比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分別低3.1個和23.1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後,服務業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服務業全面快速發展。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到244856億元,1979—2012年年均實際增長10.8%,增速高出同期GDP年均增速0.9個百分點,是1953—1978年服務業年均增速的2倍。這一時期,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節節攀升,1985年超過第一產業,2012年超過第二產業,達到45.5%。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服務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如雨後春筍大量涌現、茁壯成長,服務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023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到688238億元,2013—2023年年均實際增長6.9%,增速高出同期GDP年均增速0.8個百分點。這一時期,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進一步提升,2015年首次超過50%,2023年達到54.6%,連續9年佔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

(二)服務業成爲經濟社會發展主引擎

改革開放前,我國服務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1978年,服務業對當年GDP貢獻率僅爲28.4%,低於第二產業33.4個百分點。改革開放後,隨着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居民、企業、政府三部門對服務業的需求日益旺盛,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2012年,服務業對GDP貢獻率達到45.0%,比1978年提升了16.6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對GDP貢獻率呈現加速上升態勢,2014年達到49.9%,超過第二產業4.3個百分點,成爲對GDP貢獻率最大的產業;2023年達到60.2%,比2012年提高15.2個百分點,成爲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引擎。

(三)服務業是吸納就業主渠道

改革開放前,農業和工業是吸納就業的主體,1953—1978年,服務業就業人員年均增長3.7%,1978年末服務業就業人員4890萬人,佔全國就業人員的比重僅12.2%。改革開放後,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和新增勞動力進入服務業,服務業就業人員逐年增長,1979—2012年,服務業就業人員年均增長5.2%,增速比第二產業高1.6個百分點,服務業就業人員1994年超過第二產業,2011年超過第一產業,成爲我國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2012年末服務業就業人員27493萬人,佔全部就業人員比重提高到36.1%,比1978年提高了23.9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成爲吸納就業的主力,帶貨主播、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數據分析師、醫院陪診員等新的就業形態吸納了大量就業,2013—2023年,服務業年均新增就業人員741萬人。2023年末,服務業就業人員達到35639萬人,佔全國就業人員的比重爲48.1%,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

服務業結構不斷優化

發展質量持續提升

(一)服務業行業結構優化調整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服務業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服務業比重大幅下降,現代服務業穩步增長,服務業各行業發展更加均衡。1952年,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佔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合計超過50%,服務業發展相對集中;2023年,兩者佔服務業的比重分別降至17.9%和8.4%。金融業、房地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對經濟支撐作用不斷增強,2023年兩者增加值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14.6%和10.7%,分別比1952年提高了8.6個和3.5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2023年兩者佔服務業比重分別達到8.0%和6.4%,分別比2012年提高了3.1個和2.0個百分點;科教文衛等公共服務業發展穩定,2023年相關行業所在的其他服務業佔服務業比重比2012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

(二)服務業區域發展更加協調

服務業呈現地區協同發展態勢。改革開放前,服務業主要爲滿足工農業生產和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地區間發展水平差異不大。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建立完善,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服務業發展差距亦隨之加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服務業在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雖然存在差異,但協同發展態勢愈加明顯。2023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有4個地區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60.0%,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現代服務業大量集聚,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達到84.8%和75.2%;全國有24個地區服務業增加值佔比在45%—60%之間,比2012年增加了14個地區。

區域重大戰略引領作用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區域協調發展重大戰略陸續出臺,有力引領區域服務業高質量發展。2013—2023年,京津冀、長三角、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地區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增長分別爲6.8%、7.5%、7.7%和7.6%,2023年四區域服務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比重分別達到67.7%、56.6%、55.0%和50.7%,比2012年分別提高了10.9個、10.3個、11.1個和11.5個百分點。

(三)服務業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服務業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銀行業、保險業、交通運輸業等服務業9大領域、100多個分部門的外資准入限制陸續放開,服務業市場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逐年遞增,國際競爭力隨之增強。2012年以前,我國服務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佔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的比重不到50.0%,2020年以後穩定在70.0%左右,成爲外商投資的重要領域。隨着服務業領域加速改革,服務業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茁壯成長。2023年我國服務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爲19.3萬元/人,按不變價格計算,分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1952年)和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的14.3倍和9.4倍,比2012年增長了60.7%。

服務貿易額躍居世界前列。2001—2023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從784億美元增長到9331億美元(合人民幣65754億元),貿易規模在世界各經濟體中的排名從第12位躍升至世界前列。隨着服務業競爭力增強,服務出口額快速增長。2017—2023年,服務出口額年均增長8.9%(以美元計價),比進出口總額增速高出3.9個百分點,其中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出口額年均增長分別高達19.1%和37.8%。

服務業新動能加快培育

融合創新數字化亮點紛呈

(一)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融合發展初顯成效

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互促共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服務業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服務業和製造業融合發展成爲主要方向。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9萬億元,2020—2023年年均增長12.1%;其中,2023年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8萬億、3.9萬億和3.7萬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1.8%、11.4%和6.4%。生產性服務有效提升製造業生產效能,大飛機、新能源汽車、高速動車組等領域示範工廠產品研發週期大大縮短,生產效率同步提升。

工業互聯網推動製造業智能化生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互聯網+”行動,推動互聯網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加快新舊發展動能和生產體系轉換。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互聯網平臺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萬億元,2019—2023年年均增長29.7%,互聯網平臺企業以自身的快速發展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普及。2023年末,我國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超過340個,覆蓋了全部工業大類,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達1.35萬億元;2022年,使用工業互聯網軟件的規上工業企業佔全部規上工業企業的比重爲32.1%。工業互聯網推動工業智能化、數字化水平提升。2023年,我國已建成62家“燈塔工廠”,佔全球“燈塔工廠”總數的40.0%;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萬餘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智能製造裝備產業規模已達3.2萬億元以上。

(二)數字經濟引領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擴容提速。黨的十八大以來,光網建設快速推進,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所有地級市全面建成光網城市。2023年,全國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6432萬公里,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量達到11.4億個,分別是2018年的1.5倍和1.3倍。“東數西算”工程快速推進,算力硬件設施和總規模持續增強,截至2023年底,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超過810萬標準機架,算力總規模達每秒2.3萬億億次浮點運算,位居世界前列,近5年年均增速近30%。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壯大。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快速發展,比重持續上升。2020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7.8%;2023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40.6萬件,佔同期全社會發明專利授權總量的四成半,近5年年均增速達到21.0%;2023年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以上企業超3.8萬家,軟件業務收入和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分別達到12.3萬億元和8.1萬億元,分別是2018年的2.0倍和2.2倍。

產業數字化轉型積極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不斷深化。2019—2022年,“四上”企業信息化投入和信息技術人員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0.1%和10.7%;2022年,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統的企業數量佔“四上”企業的比重爲92.4%;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企業佔38.0%,從具體方式看,應用雲計算服務的企業佔25.6%,應用物聯網技術的企業佔18.7%,應用工業互聯網的企業佔15.1%,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企業佔10.4%。

(三)服務業新經濟新動能迅猛發展

服務業新動能加快培育。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高技術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興服務業迎來黃金髮展期。2019—2023年,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2.9%、12.3%和12.0%。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實力不斷壯大,爲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競爭力。2019—2023年,規模以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0.5%,其中研究和試驗發展、科學推廣和應用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7.4%、9.4%。

服務業新業態不斷涌現。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線上線下加速融合,直播帶貨、跨境電商、網約車、在線診療、遠程辦公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2016—2023年,電子商務交易額年均增長10.0%;2023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到15.4萬億元,連續11年成爲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全國快遞業務量1321億件,比2012年增長22倍;移動支付普及率達到86.0%。直播電商、跨境電商等一批新業態發展迅速。2023年,電商直播用戶規模5.97億人,比上年增長16.1%;跨境電商進出口2.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5.6%;線上辦公、網約車、在線旅行預訂、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分別爲5.37億人、5.28億人、5.09億人、4.14億人,比2020年底分別增長55.4%、44.5%、48.6%、92.7%。

(四)生活性服務業邁入品質化多樣化發展快車道

文化、體育、旅遊等產業加快推進。黨的十八大後,隨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市場供給的日漸豐富,文化、體育、旅遊等服務消費逐漸普及。2022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53782億元,比2012年增長197.6%,佔GDP的比重從3.4%提高到4.5%;2023年末,全國公共圖書館3246個、文化館(站)和羣衆藝術館43752個,分別是1949年的59倍和49倍,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2022年,全國體育產業增加值13092億元,比2015年增長138.3%,佔GDP比重爲1.1%;2023年末,全國體育場地459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9平方米,全民健身步道長度37萬公里,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2022年,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44672億元,比2014年增長62.3%;2023年國內出遊人次48.9億,是全球最大國內旅遊市場。

教育、衛生、養老、社會服務等事業不斷進步。新中國成立75年來,服務業在保障民生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教育、衛生、養老、社會服務等民生領域大幅改善。2023年末,教育方面,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9.8萬所,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9億人,專任教師1892萬人,分別是1949年的1.4倍、11倍和20倍,2021年啓動的“雙減”工作全面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衛生方面,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07萬個、牀位1017萬張,分別是1949年的292倍和120倍,用佔世界2%的醫療衛生資源較好解決了全世界六分之一以上人口的看病問題;養老方面,累計建設家庭養老牀位23.5萬張,完成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148.3萬戶,基本形成“9073”養老服務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託社區支持養老、3%左右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社會服務方面,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7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13.3億人,建成世界上最龐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總檯央視記者 陳鈺潔)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