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要取英文名字?

Turvey

臺灣,從五、六年級生開始到最年輕的一輩幾乎每個人都有個英文名字

如果不是到國外留學幾年,我不會發現,並不是每個國家的人都會爲自己特別取一個英文名字。的確,這是一個特殊的案例,一個臺灣、中國大陸、韓國、香港、新加坡特有的現象。爲什麼這些地方的人要有個英文名字呢?頭一次碰到這個問題是1995年到英國遊學時遇到的,一個義大利同學這樣問我,我簡單地回答說:因爲我們擔心別人不容易發中文音,會不知道怎麼念我們的名字啊!

可是這個回答在說出口的當下,立即覺得名不正言不順了,因爲他的義大利名字比我的中文名字還難發音,他剛介紹完他的名字,我馬上就忘記他的名字怎麼發音了!而他並沒有因此而另外取一個英文名字,好讓別人能夠叫他!

除了我的回答之外,其他典型的回答還包括:

1.對西方人來說,他們並不熟悉中文名字,他們不容易記得。爲了讓西方友人記得他們的名字,所以選用英文名字。2.是一種現代社會的一種現象,一種流行! 幾乎人人都有英文名字,所以自己也要取一個。

3.因爲臺灣愈來愈國際化,所以取英文名字是國際化的象徵之一。

4.因爲取英文名字具有匿名性,可以保護個人隱私。

5.方便登入網路帳號

6.用英文名字和同事彼此稱呼,免去了頭銜,感覺比較親切。

7.因爲所有的學生都得學習英文,老師爲了讓他們更深入英文的學習環境,所以要求他們取英文名字。臺灣的政府甚至規定,小學生的英文考試及格的條件之一是得會拼寫自己的英文名字!(當然,也可以選擇用自己中文名字的拼音法來寫,但幾乎所有的英文老師都沒跟學生說明這一點!)

8.個人浪漫情懷/虛榮心作祟,因爲自己不能決定自己的中文名字(父母/監護人在出生時即已命名),所以想要若可以自己選個喜歡/好聽/特殊的英文名字是一件美好的事。

看完這一長串原因,雖然說,看起來頗有道理,但在西方友人和老公的詰問下,我開始覺得連自己都不容易被說服。畢竟,比中文名字更難發音的東歐人、印度人或義大利人等等,他們並沒有因此選擇英文名字,更何況很多人並沒有機會結識外國友人;日本人也很國際化,可絕大多數的日本人都用自己的日文原名;至於匿名性,這一點也不太站得住腳,難道其他非英語系國家的人會不重視個人隱私嗎?最後那兩個原因更是似是而非的。

很明顯的,這其間應該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在。也許看了此文的朋友在深沈思考後,能提供不一樣的答案?

網路上搜尋了好一會兒,發現有人甚至將這個問題做成社會語言學研究,並發表成書,我非常好奇,要找時間來閱讀看看,我和老公也討論良久,不難發現,這種現象應該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開始盛行的,很明顯的,它是一個現代性的問題。一個被西方現代化主宰後的社會現象,華人社會曾經一度掦棄傳統文化的後遺症,這其中是否存在着某一程度的自我遺棄(self-abandon)或自我厭惡(self-hate)呢?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中文名字感到很自豪的話,那麼爲什麼我們在面對外國人時,不能大大方方地在自我介紹時用自己的名字?爲什麼很多外國人並不在乎他們的名字難不難念,難不難記,而硬要我們記得他們的名字,而我們卻反其道而行要去遷就他們呢?更何況並不是所有有英文名字的人都有機會出國留學/移民/認識外國人/出國旅遊,那這些人取英文名字顯然不是爲了讓外國人容易念或記得他們的名字而取的,那取英文名字的用意在哪呢?

曼城唸書的第一年,同一層宿舍裡有5個人來自中國大陸,3個來自臺灣,1個來自模里西斯,1個來自墨西哥,另外2個來自烏干達。有天我和墨西哥及模里西斯樓友出外搭公車,她們倆個人正在討論某上海同學取英文名字的經過,那天的對話令我印象深刻,因爲那是段令我感到尷尬的對話。

原來是她們聽那位上海同學說,她今天決定改她的英文名字,因爲她覺得她原先取的那個名字不適合她。

“Can you believe it? She said the name she used wasn’t suitable, wasn’t good enough! I asked her why she suddenly felt that the old name wasn’t good enough. She said, ‘no particular reason! I just didn’t like it anymore. '” (妳相信嗎?她說她之前用的名字不適合她不夠好聽。我問她爲什麼她突然會覺得那個名字不夠好,她回答:不爲什麼啊!我只是不再喜歡那個名字了!)

“It’s ridiculous! How can someone just change their name like that? People are born with a name and it's part of their identity. They don’t seem to be very serious with their names, do they?”(太可笑了吧!怎麼有人會因爲這樣改名的,每個人生來就有一個名字,那是他們自我認同的一部份耶!她們似乎對他們自己的名字不太重視的樣子。)

當時,我一方面感到汗顏,另一方面又感到很慶幸。因爲我原本也有過兩、三個英文名字,也是自己想改就改。而慶幸的是,當時我用的是自己的中文原名的拼音(Kai-Ti),也許正因爲如此,所以她們倆並不記諱在我面前開始這段談話。

關於這些因爲英文名字在外國人圈子裡所鬧出的笑話,還不只這一遭。自從當了英國媳婦之後,對西方人如何命名的文化開始有些瞭解,也開始意識到華人的這種取英文名字的現象,在西方人眼中是一件多麼可笑與不可思議的事情。在華人圈子裡教過書的老外們,透過網路上不同的部落格/留言版中列舉了一長串讓他們捧腹大笑的名字。總結起來,大概可以分成六類:

第一類:不應該是名字的字被用來當名字用。

例如:Bright (聰明/明亮)、Apple(蘋果)、Box(箱子) 、Sunny(陽光普照的)、 Tree(樹)、Author(作者) 、Dinosaur(恐龍)、Superman(超人)、Shark(鯊魚) 、Season(四季)。這應該是最被西方人拿來當笑柄的一種了,其實我們爲自己取中文名字的時候也多半會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那爲何在取英文名字時,不多注意一下呢?

第二類:把西方人的姓,拿來當名用

對西方來說,姓就是姓,名就是名,除了很罕見的案例之外,很少人會把姓拿來當名字使用。但是很多華人卻經常用西方人的姓當作名來使用,而讓老外覺得很好笑,關於這一點,我想很可能是因爲在西方人的媒體報導上,提及某些人時,通常是以姓來稱呼人的,例如,歐巴馬薩克吉等等,但很多華人可能不懂以爲那是他們的名字,因爲聽習慣,就因此用來命名,而造成混淆的狀況。例如:Edison(愛迪生)、 Lincoln(林肯) 、Miller(米勒)等。

第三類:自己創造英文名字。

這種狀況可能有兩種,一是把自己所認知中的英文名字(例如:伊森)拼出,但沒有考證原有的英文拼法(Ethan),而拼成Eason ;二是完全由自己創造。

關於這一點,我有親身的體驗。因爲我的中文本名(凱蒂)原就是個外來名(Katy 或Katie),但以前總覺得那和我中文名字發音還是有些差距,所以高中時,就把它的拼法改成Kady,大學時,被英文老師糾正過來,改回Katy,老師說,英文拼法不是那樣拼的,我當時對她的說法還有點感冒,心裡狐疑着爲什麼我不能拼自己喜歡的樣子呢?後來嫁入英國社會後,才漸漸明瞭箇中差異。我們當然可以選擇自己要拼的拼法,不過那它就不是一個”英文”名字囉!所謂一個英文名字是有它各自的來源,歷史和拼法的,如果不是照着它們的規則來運作的話,那隻能說我們取的還是個中文名字。像是我姐姐(凱倫)爲自己取的”英文”名字是Kelen而不是用正確的英文拼法Karen,所以這裡的英國家人都以爲Kelen其實是她中文名字的拼法,卻不知她中文名字的漢語拼音是Kai-Lun!

我姐夫呢?他的英文名字叫做Venter,這是一個”英文”名字嗎?當然不是,因爲在西方,你找不到有人叫Venter的。就像你在西方也找不到像是Elin,、Jagery、 Katfinny、Samafa等這樣的名字!

第四類:取的名字不符合自己的年紀。

西方人取名字也是看潮流的,每個時代流行的名字不一樣,所以通常看名字,也可以大約看出這個人的年紀。當然,這對爲自己取英文名字的東方人來說,是有點困難的,我們很少在取名時去考究這個名字的年代歷史。但也因爲如此,而鬧出不少笑話。像是,我常上朋友的部落格時,老公不時會瞄一下,然後就會問誰是Brian? Stanley? Gill? Doris?一聽到那是我朋友或我朋友孩子的名字時,便常常笑得人仰馬翻,不爲什麼,只純粹因爲這些名字在英國是老一輩子人的名字,所以當他聽到小孩子或年輕女孩子叫這些名字時,他很難把兩者連結在一塊,對他來說,這就只有一個”怪”字可以形容!一個非英語系國家的小孩卻取了19世紀英國人的名字,怎麼不怪呢?

第五類:取了不雅的名字。

這通常發生在女孩子身上,在臺灣很多女孩子以Candy、 Cherry、 Brandy等來命名,而這些名字在英語系國家裡,多半是妓女或鋼管女郎的名字。老公曾有一次跟他合作的老師提起這一點,希望她可以跟學生說不要取這類的名字,但那位臺灣老師當時覺得我們的文化有點被冒犯,而感到惱怒,所以並沒有跟孩子們說明。

第六類:用非英語系國家人的名字或希臘羅馬神祇名當作是英文名字來使用。

在臺灣比較常見的是,有人取名爲Mario(馬利歐/義大利人名) 、Hermann(赫曼/德國人名) 、Zeus (宙斯) 、 Apollo(阿波羅)等。既然說是爲自己取英文名字,那把不是英文名字的名字當作名字使用自然就有點有待商榷,而把希臘羅馬神祇的名字拿來當自己的名字使用,老外多半覺得這個人可笑又驕傲得過火了!前國民黨立委陳學聖就是以Apollo爲英文名,而被老外點名的笑柄之一。

其實,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並不難理解爲什麼老外會對這種事情嗤之以鼻或恥笑我們了,試想看看,如果一個老外走過來跟你自我介紹,我的名字是蔣介石,你會不會覺得皺起眉頭?如果他說他的名字是玉皇大帝,你會不會捧腹大笑?如果你的老外同事問你他將自己的名字取爲麪包,你會不會勸他不要?

寫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說,請大家珍惜自己的中文名字,鼓勵大家在需要用英文名字時,使用自己的中文拼音。在我們爲自己或爲自己的小孩取英文名字時,真的應該好好地想一想爲什麼我們需要這麼做?如果真有非不得已的需要那也應該好好地研究一番選一個適當的名字,雖然我實在很難想像到底那樣的需求是什麼?

今日的華人社會也是個國際化的社會,爲了一些非必要的原因而取了英文名字,反讓我們成了外國人的笑柄,值得嗎?他們是真的在"笑"我們耶!舉凡網路上對於臺灣文化討論最大的一個留言版是在forumosa.com,而在那上面針對臺灣人取英文名的的留言多到必需分成兩個版面討論,而每版各有長達26、27頁的諷刺列舉!當然我們可以大可瀟灑地說,我們幹嘛因爲老外在笑,我們就得放棄英文名字?仍是那一句話,值得嗎?只爲了爭一時的意氣?總之我看了有很多感慨,所以寫下這一篇短文,希望能夠喚醒大家尊重自己文化認同,以自己的中文名字爲榮!

到下一頁看作者針對此文所撰寫的迴應

►►►更多好看內容都在《ETtoday新聞雲》首頁

在大陸通姦,算是「境內」還是「境外」?

葉文忠/不倒的斜塔

唐訶德/從「不爽不要做」 看血汗醫院及消失中的醫護人員

「老啃族」正啃蝕着全民健保

十二年國教不應犧牲精英教育--兼談澳洲也有小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