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新論】實現“四個轉換”,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原標題:【實踐新論】實現“四個轉換”,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持續發展

編者按:爲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爲治理效能,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稿件和新媒體作品,解析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內在邏輯,敬請關注。

產業發展是富民之本。作爲開發式扶貧的核心內容,產業扶貧利用“涓滴效應”,對實現貧困人口脫貧,提高貧困戶的自身發展能力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產業在鄉村發展中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興旺在20字總要求中居於首位,人們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因此,不論是脫貧攻堅的“產業扶貧”,還是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產業發展都具有基礎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他強調,要持續發展壯大扶貧產業,繼續加強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因此,促進產業扶貧,推動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進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對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要助力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接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實現“四個轉換”是應然之舉。

實現產業發展目標從短期向長期的轉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羣衆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脫貧攻堅時期,我們採取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短期目標重在解決絕對貧困,滿足貧困戶產業參與需要,但貧困羣衆短期脫貧容易、長期穩定致富難度大的問題也很突出。同時,一些地區傾向於選擇短平快的產業扶貧項目,“一扶了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國扶貧產業同質化嚴重,可持續性較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首要目標,鄉村居民共同富裕是要實現的目標。因此,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應實現扶貧產業目標由短期向長期的轉變。

爲此,要優化頂層設計,既立足當前,充分挖掘本地生態、資源、區位、歷史、文化等優勢,探索將扶貧產業打造爲“一縣一特”“一片一特”的優質高效的富民特色主導產業;同時着眼未來,將產業逐漸融入到各省主導優勢特色產業鏈,打造具有標誌性的特色產業集羣,充分發揮產業羣的集聚效應和富民效應。要動態調整現有扶貧產業項目的進入、退出與轉向,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定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不適應市場需求產業項目的淘汰與轉向,加大對市場前景較好的扶貧產業項目的後續管理力度,推進產業升級發展,將其重點培育爲片區主導特色產業。積極做好扶貧特色產業的風險防控,政府和企業要聘請專業機構、研究人員,利用好大數據平臺加強對市場風險的監測、研判和預警,科學分析扶貧產業中的新問題、新業態,儘量規避產業發展的風險瓶頸,不斷推動基礎和前景良好的扶貧特色產業發展壯大。

實現產業從單維發展向多元融合的轉換

鄉村振興中的產業興旺不僅指產業構成的多樣性、產業內容的綜合性,還意味着產業要素之間的高度關聯、形成整體。目前,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但扶貧產業的發展與產業興旺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要鞏固扶貧成果,推動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應促進鄉村扶貧產業單維發展向多元融合的轉變,推進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爲此,要實現扶貧產業鏈的延伸與融合,依託本地資源、歷史、文化等要素稟賦,以培育鄉村扶貧優勢特色產業爲中心,向產業的產前(如育種、育苗等)、產業的產後(如加工、倉儲保鮮、物流、銷售)等環節延伸,實現農村扶貧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的健全與融合,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把以農業農村資源爲依託的二三產業儘量留在農村,讓農民享受產業增值收益。要實現扶貧產業多方面的融合,探索鄉村特色扶貧產業與文化、體育、教育、旅遊、醫療康養等多產業的融合,大力發展以特色產業爲中心的鄉村旅遊、休閒康養、文化農業、電子商務等互動融合型的現代農業,充分發掘現代農業生產、生活、生態、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功能,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要實現扶貧產業多要素的融合,重視技術對特色產業的支撐,強調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積極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對農產品進行再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強特色產業與品牌的融合,積極打造“金品牌”“土品牌”,大力開展特色農產品的“兩品一標”認證和身份認證管理;推進“扶貧特色產業+互聯網”的融合,依託電商平臺,線上、線下聯動推進扶貧產業產品銷售,利用互聯網銷售新業態,打通“農戶到消費者”的直供直銷渠道,將產品價值最大程度留在鄉村。

實現產業參與人員由特定向優質的轉換

脫貧攻堅時期,扶貧產業瞄準的對象是鄉村貧困人羣,主要在於帶動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但由於貧困人羣能力有限,爲了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的目標,一些地方產生了“一股了之”等現象。農戶參與分紅但不參與經營,鄉村特色產業由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進行經營,農戶與特色產業、市場主體之間利益聯結鬆散,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進入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篇章,產業興旺是重點,扶貧產業更需要解決相對貧困,實現鄉村共同富裕。因此,首先需要吸納更多優質人才參與經營,要培育、鼓勵一大批有想法、紮實肯幹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動參與經營,同時引進一批經營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市場經營主體幫助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其次,需要創新利益共享聯結機制,緊密聯結優質人才要素資源,結合產業特色和地方要素稟賦優勢,積極探索創新“企業、村集體、農戶”之間多種合作模式,如“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村集體+家庭農場”等。逐步終結“一股了之”的做法,讓農戶深度參與到產業的生產經營中,按照“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通過經營性收益聯結、工資性收益聯結、生產性收益聯結、資產性收益聯結,讓農戶實現務工得報酬、經營得收入、租賃得租金、入股得分紅,積極做大做好鄉村特色產業這塊蛋糕,在保障外來引進市場主體基礎利益的同時,推進利益聯結從外來市場主體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轉移、從以貧困戶爲主向非貧困戶的延伸,進而將企業、村集體、農民與產業深度融合爲利益共同體,激發產業的發展動力。

實現產業保障從總量供給到有效供給的轉換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產業振興,而促進現有扶貧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並向產業興旺轉變,產業保障是助推器。據統計,2016年至2019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扶貧資金3843.8億元,年均增長28.6%。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幹部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由此可以映射出脫貧攻堅期間,我國對產業扶貧給予了充分的保障。全面實現鄉村振興,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產業保障必不可少,但是要實現產業保障從總量供給到有效供給的轉換,一是要加大政策的有效供給。產業扶貧政策要保持總體上的穩定,既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同時重點應該放在鄉村特色產業行政審批簡化、科學市場監管、稅收政策優惠等方面,加強制度設計和政策的有效供給,積極創造產業發展壯大的良好環境。二是要重視財政投入有效供給,保持對現有產業項目的財政資金投入規模,優先安排資金支持符合市場需求的產業,引導聚集各類資金用於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推動扶貧產業發展壯大。三是強化金融產品有效供給,積極擴大小額信貸、涉農信貸實施規模,各地要根據地方特色產業設計、提供小額信貸政策,豐富各類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結合地方鄉村特色產業開發、提供適合的各類產業險種,支持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產業化解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四要加強支持扶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的有效供給。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與現代鄉村特色產業相匹配的道路、能源、水利、農業機械化、智慧農業、“互聯網+”、物聯網、冷鏈倉儲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暢通與外部的信息流、物流、人流、資金流,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爲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硬件支撐。

當前正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時期。要緊抓產業振興,多措並舉,構建機制,促進現有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扶貧產業向產業振興的轉變,接續推動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

(作者: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農業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蔣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