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餘姚發現世界上最大最早的“大規模水稻田”
浙江寧波餘姚發現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大規模水稻田。日前,施嶴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召開,與會專家宣佈了這項史前考古新發現。
施嶴遺址古稻田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嶴村施嶴自然村西側山谷,距河姆渡遺址約7.5公里。今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進行了考古發掘。
初步鑽探發現,這一區域古稻田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相嶴村地塊範圍有8萬平方米左右,本次發掘約7000平方米。經考證,施嶴遺址古稻田經歷了史前3個時期,分別是:河姆渡文化早期,距今約6300年;河姆渡文化晚期,距今約5300年到5700年;良渚文化時期,距今約4500年到4900年。
“以往考古很少發現古稻田,就算有,要麼面積不大,要麼證據不充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施嶴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王永磊介紹,“江蘇境內就曾發掘過距今6000年左右的坑狀小塊水稻田。而浙江餘姚施嶴遺址是大面積規整塊狀的,最早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早期,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的大規模古稻田。”
更難得的是,施嶴遺址古稻田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身份”。首先,有水稻遺存,通過土樣浮選,考古人員發現了小穗軸、稻殼等水稻的部分組織。其次,有田埂,第一期稻田發現了疑似田埂的凸起,第二期稻田發現了0.5米至1米寬的人工田埂和自然原生土埂,第三期稻田則明確發現了22條田埂。最後,土壤符合水稻田的認定標準,“學術界認爲,普通土壤中的水稻植硅體超過5000粒每克,這塊土地就可以被判定爲水稻田。”王永磊表示,經過檢測,施嶴遺址古稻田的植硅體密度爲1萬粒到2萬粒每克,大大超過了標準。
從目前發現來看,3個時期的古稻田結構可能均爲“井”字形。其中,良渚文化時期的稻田結構基本清楚。縱橫交錯的凸起田埂組成了寬大的路網,田埂不能相連的部分區域組成了灌溉系統。王永磊說:“這種較爲完善的稻田結構,刷新了學術界對史前時期水稻田的認識。”
施嶴遺址古稻田的發現表明,稻作農業是河姆渡文化時期到良渚文化時期社會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撐,這爲全面深入研究長江下游地區史前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同時,古稻田堆積與自然淤積層的間隔,反映了這裡發生過多次環境變化,爲研究人地關係提供了新的依據。
施嶴遺址古稻田的範圍如此大,種水稻的人什麼樣?又住在哪裡?“我們在稻田周圍一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發現了5處史前人類村落遺址。”王永磊猜測,6000多年前,極有可能是這些人在這片土地上勤勞耕作。
這片古稻田還有着許多未解之謎。王永磊表示,將通過多學科合作,進一步加強稻作農耕模式的研究,尋找與施嶴遺址古稻田相匹配的聚落遺址,探究遺址環境變遷。(記者曾毅 通訊員幹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