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在我心中(我與一座城)
圖爲浦東新區城市風光。 影像中國
我曾在書中寫下這樣一句話:上海和我相伴了七十年。在那本書中,我把心目中的上海,方方面面都寫到了。唯獨寫得少一些的,是浦東。一來因爲零零星星應報刊之約,已寫過一些和浦東有關的文字了;二來也因爲上海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年來,我一直密切關注着浦東,對浦東的一切,都太熟悉了。浦東新區的三十六個街鎮,可以說我都走遍了。所謂熟視無睹,天天接觸到的人和事,感受到的變化,反而顯得平常了,沒想到去書寫。
但也正因如此,浦東始終在我心中。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浦東大地上的變化,我是看在眼裡,樂在心中。
記得半個多世紀前,作爲生活在浦西弄堂裡的孩子,我們是把“到浦東去”視作一次小小的、饒有趣味的踏青和遊玩的。坐着電車、公交車到了外灘,只要坐擺渡船,就能到浦東去。來回的擺渡費,一共才六分錢,就能坐上輪船,在船上看黃浦江景,還能感受江風拂面時那種清爽的滋味。這不能不說是我們這代人少年時的樂事。回頭想想,這可能是花費最便宜的“旅遊”了。
不過到了浦東,除了岸邊有一些造船廠、鋼鐵廠,只要坐公交車走出兩三站路,眼睛裡看到的就全是稻田、蔬菜地、棉花田了,當然還有一個一個綠樹掩映下的村莊。
三十年前,我從貴州調回上海作協工作,就居住在浦東的濰坊新村。記得那時候帶孩子走出新村散步,走不多遠就能見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景色。我們還走進農家小院,細看院子中清澈的水井。
今天呢,大概就是在農家小院的這個位置,聳立起了舉世矚目的高樓,浦東人引以爲豪的金茂大廈、環球中心、上海中心,一座比一座高大,一座比一座壯觀。最高的上海中心,超過了一百一十層,其中第五十二層開辦了全國有名的“高樓”書店:朵雲書院。我常常走進去參觀,哈!書店裡總是生意紅火,很多讀者在那裡看書、選書。附近的建築更是鱗次櫛比,街道之上車水馬龍。如果沒有導航,連我這個老住戶來到這裡,都會迷路呢。
中學生時代,我和幾位同學曾騎上自行車,一次一次去往浦東的高橋海濱遊覽,既飽覽大海的景色,又逛了江南風情濃郁的高橋古鎮,有時還能在古色古香的老街上吃一頓農味十足的年飯。那些年所見這裡的人們,不是在大田裡摘棉花,採乳黃瓜,就是在古鎮的老街上吆喝叫賣蔬菜瓜果和魚蝦。
而今天的新浦東人,很多在陸家嘴、張江、外高橋、臨港新城的公司裡上班,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令人振奮的當代傳奇。雙休日的閒暇時光裡,偌大的世紀公園、陸家嘴的融書房、滴水湖畔的書屋,則成了他們時常光顧的場所。
就拿陸家嘴金融貿易區裡的融書房來說吧,它的位置就在著名的金茂大廈周邊的馬路上,又在浦東老百姓聚居的社區裡。“融”書房,是融進居民們中間,融進普通讀者中間,融進開發區的現代時尚和文化氛圍中間。其實這融書房原本是一幢老式三層樓石庫門房子,在聽取了附近居民和文化界人士的意見之後,它的外牆全部被刷成了白色;而小樓裡面呢,在不破壞主體結構的前提之下,全部改成了大大小小、風格不一、頗爲優雅別緻的閱讀空間。如此一來,每個讀者走進來,都能感受到書香的氛圍,既舒適又愜意。在融書房裡,目力所及之處,看到的全是書。不僅在書架上,在樓梯兩旁,也滿滿地堆着書。如果其中有一本正好吸引了你,你想翻一翻,看一看,只要就地在樓梯旁邊坐下,就可以閱讀了。
不要以爲融書房的功能僅僅只是讀書。書房的角落裡、靠牆處,都安裝着電腦,方便讀者隨時查閱檔案與資料。三樓還有一個專供小型會議與研討使用的會場。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會場裡的設備與上海、浦東新區的媒體及互聯網連接相通,只要與會者同意,研討的話題,會議的內容,可以同時讓所有感興趣的朋友聽到、看到。我在這裡參加過幾次和讀書、寫作有關的活動,活動現場不過二三十人,但網絡上的點擊率少則二三十萬,多則六七十萬。
來到浦東的每一個人,浦東人和浦西人,上海人和外地人,中國人和外國人,幾乎都會萌生登上金茂大廈、環球中心、上海中心頂層的想法,或是登上東方明珠,放眼眺望一下今日浦東的壯美景觀,那種感覺,該是何其暢快啊。
我陪外地朋友和外國作家,無數次地在那上面俯瞰過今天的浦東大地。不止一位客人對我說:“太壯觀了!簡直是樓房的森林啊!”無數高樓聳立在我們的眼前,而我小時候熟悉的水稻田、乳黃瓜地、棉田已經看不見了。
每次我都會提醒客人,別隻顧看樓房的森林,還得轉過身來,看一看浦東兩岸盡朝暉的美景。瞧,黃浦江流到人們所熟知的外灘這邊,在凸出去的陸家嘴優雅地拐了一個彎。浦西那邊,是上海人的大客廳――外灘;而浦東這邊,就是開發開放以來迅速崛起的陸家嘴。仔細觀察,會發現黃浦江兩岸的沿江步道已經貫通了,這可是上海近年來的一個大手筆。這得搬遷多少江岸兩邊的工廠與樓房啊!但是上海人做到了,浦東人做到了。沿江步道不但有人行道、車行道、綠地、小花園,還有特別的東西――
在慶賀沿江步道貫通的歡呼聲中,有人提出問題了:什麼人會沿着這麼長的步道走個遍呢?這意見提得有點尖銳,但也有幾分道理。於是乎,望江驛誕生了。每隔幾公里,在步道旁,建一座望得見黃浦江景的玻璃房,玻璃房內有電視可供觀看,有電腦可供上網,有便宜的茶水,還有咖啡和一些小點心。當然,更多的還是書與雜誌。走累了的行人走進來,可以坐下歇息,也可以閱讀。
繞來繞去,我又講到讀書上來了。一點沒錯,在浦東大地上創造出驚人業績的當代浦東人,始終把學習和“充電”當作生活的必需。城區裡的創業者們自覺地“充電”,鄉村裡也不例外。即便在相對偏僻的海濱地方,也有一個小小的書院鎮。當地人家如今過上了富足安閒的日子,他們想要建美麗庭院,想要把農家樂文化辦出書院特色來,於是舉辦了幾次提升農家樂文化品位的研討會,並且建起了書畫展覽館以及文學館。因爲這濃郁的文化特色,我往書院鎮跑得也更勤了。
這些年來,我一次又一次走進浦東的開發區,走進高科技園區,走進當代浦東人日日夜夜生活和工作着的街道和鄉村,感受着他們的風姿、風采和風貌,觸摸他們追隨着時代不斷拼搏的脈搏。就在我書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一條既貫通高橋、又經過書院,並且連接上海中心城區的快捷大道,正在緊鑼密鼓地拓寬和修建中,那是臨港新片區的大手筆。我們很快又將迎來浦東大地的新風景。到那時,人們又會在詩意和春風中馳騁在浦東,感受浦東大地新的建設成果,尋找浦東大地更多的詩意。
哦,浦東在我心中,也在所有上海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