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四重奏”如何聲聲入耳

應用型大學更要重視文化建設。”當說起校園文化這個話題,常熟理工學院黨委書記朱士中總是這麼強調,“這既源於學校建校以來的發展實踐,又是一代代師生作爲建設參與者的切身感悟。”常熟理工學院立足“特色鮮明、質量著稱”的應用型品牌大學建設目標,將大學文化建設完全融入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了獨有的校園文化品牌。

榜樣文化:是引領更是推動

“做高校宣傳工作,當如清風拂面勵人心。”2015年初,常熟理工學院新聞網、微信校報等多媒體聯動,共同推出“理工星空”專題。5年多時間,100餘名師生,無數個“勵人”故事,“理工星空”聚焦身邊人,講述身邊事,讓普通師生登上“頭條”,熠熠閃光。

羅兵,一個把論文、青春和汗水揮灑在希望田野上的青年教師,2012年至今,他掛職蘇州吳江科技局,幾年間走遍鄉村田野,利用稻田生態系統物質和能源循環原理,推廣“稻蝦共作”項目,既提高了企業效益,又優化了生態環境,被地方科技合作者贊爲“最接地氣”的大學教授;楊加康,2016年入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4年來以“規劃人生、上下求索”爲人生信條,認真鑽研並勤於實踐,在完成學業之餘,在國內翻譯出版了第一本關於Android Things系統的著作――《物聯網項目實戰》。和其他“星空”師生一樣,普通但絕不平凡。

2020年初,羅兵被選拔爲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副院長,進入新的平臺帶動更多人繼續他的科技服務之旅;2020年6月,楊加康成功入職小米公司,開始去往更廣闊的天地間施展才華。“十大育人領域”“點點星光”,營造一方風清氣正、埋頭苦幹、奉獻友愛的“星空”。

合作文化:是服務更是成長

“一輛車不是一個人造得出來的。”常熟理工學院CIT車隊全體成員爲研製屬於自己的方程式賽車,從一個螺絲、一個零件、一個輪胎設計到製作,從拉贊助到開發佈會,歷盡艱辛,每個隊伍發揮各自優勢。時至今日,CIT車隊已設計推出了第7代賽車,造車技能也隨着賽車的逐年迭代而不斷提升,他們深刻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

常理工大量開展校地合作,服務社會的同時也贏得成長機會。“只要跟常熟理工學院聯手的項目,都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常熟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顧玉芬上任伊始,就到學校拜訪。常熟理工學院一批專家學者和學生積極參與地方文化建設,擔當起地方文史研究、文化論壇策劃、文藝演出等各類活動,爲繁榮地方文化,支持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做了大量工作,校地合作取得雙贏效果。

“情暖春運志願實踐團是常熟理工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精心打造的志願服務品牌,自2010年在蘇州火車站服務春運開始,這支團隊已連續11年與蘇州火車站合作,開展春運服務,累計服務旅客超3萬人次、服務時長超2萬小時。

閱讀文化:立人格更樹信仰

“讓大學生經典對話,與博覽同行。”2015年,常熟理工學院發起大學生經典閱讀工程項目,圍繞“經典”與“閱讀”兩個關鍵詞,通過確立經典書目、組建導師團隊、構建閱讀平臺以及與地方開展閱讀交流等系列舉措,使閱讀更加多元化、合理化科學化

在常熟理工學院,經典閱讀絕非“選修活動”,而是“必修動作”。以學校開發構建的經典閱讀網絡平臺爲例,錄製“導師導讀視頻”讓學生隨時訪問,爲每一本書建立“標準化測試題庫”讓學生自主測試並將結果納入德育積分,發佈“主題活動預告”考查學生參與情況同時引入過程性評價,三項功能環環相扣,保證讓每位學生都能愛上閱讀、充分閱讀、高質量閱讀。

三代同堂 共讀經典”“湖畔書友會”“名家校園行”……隨着工程項目開展,一次次活動凝練成爲一個個品牌,在校園裡營造了濃郁的閱讀與交流氛圍,以此樹立崇高信仰,增進人格修養。

體育文化:健體魄更強精神

早在2014年,常熟理工學院就積極推動體育教育改革,從幫助大學生提升體能入手,創建龍舟、健美操、田徑、籃球、排球等多個單項體育協會,面向全校學生開放,並鼓勵大學生自由競聘負責人、自主制定活動計劃等,以自我管理強化自主鍛鍊意識。

“我的精神面貌因參加這項體育運動而改變,變得更堅強,更有韌性,思維和視野也更爲開闊。”回憶起在龍舟隊的訓練與競技時光,從最末一位槳手做到右舷領槳手,並一度擔任隊長的邢新想同學如是說。大學四年,他登舟出征,多次捧杯在手,站上獎臺;迴歸校園,他兩次獲得學校一等獎學金,2018年更是以優異成績獲得國家獎學金。

“剛剛結束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時間表,這給高校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目標新要求,創設了乘勢而上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朱士中表示,學校在“十四五”期間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用於文化建設,讓文化強校的“多重奏”更爲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