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制度穩健運行丨全面深化改革成就回眸⑯

(原標題:社會保障制度穩健運行丨全面深化改革成就回眸⑯)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範、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目標要求。

隨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羣衆對社會保障的需求從“有沒有”逐步轉向“好不好”,期盼有更高質量的社會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我國社會保障改革力度最大、發展速度最快、覆蓋範圍最廣的時期,也是集中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最多的時期。

伴隨着社會保障制度從廣覆蓋到全覆蓋轉變,社會保障水平不斷增強。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66億人、2.44億人、3.02億人,比2012年分別增加2.78億人、0.92億人、1.12億人,基本建立了統籌城鄉、覆蓋全民、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深化重大制度改革

2022年1月起,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啓動,這是養老保險制度建設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自上世紀90年代建立以來,從縣級統籌起步,逐步提高統籌層次。2020年底,各省份都實現了基金省級統收統支,解決了省內地區間基金負擔不均衡的問題。但是,由於我國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年齡結構等存在差異,各省之間養老保險基金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省份基金結餘較多,一些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重的省份,養老保險基金的支出壓力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儘快實現全國統籌,在全國範圍內調劑使用基金。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工作。2018年7月,我國建立實施了基金中央調劑制度,適度均衡省際養老保險基金負擔,邁出了全國統籌的第一步。2018年至2021年,中央調劑制度實施4年間,共跨省調劑資金6000多億元,其中2021年跨省調劑的規模達到2100多億元,有力支持了困難省份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人社部養老保險司司長亓濤表示,全國統籌制度實施以來,對地區間養老保險基金當期餘缺進行調劑,有效均衡了地區間基金當期收支壓力,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確保了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使養老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基金收支總體平衡,從制度上解決了基金的結構性矛盾問題。

增強社會保障可持續性,是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基本要求,關乎人民羣衆對民生保障的信心和預期。2023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比2012年增加一倍,月平均失業保險金水平從2012年的707元提高到2023年的1814元,月平均工傷保險傷殘津貼由1864元提高到4000元。

世界各國發展水平、社會條件、文化特徵不同,社會保障制度也多種多樣。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是一種有別於既有模式的新社會保障制度,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看來,該模式具有以人民爲中心的人民性特質、以共同富裕爲目標追求的目的性價值、以家庭保障和互助友愛爲基石的本土性元素、以適應時代發展守正創新的先進性品質、以社會主義制度加持的可持續性優勢。這些獨特的價值內涵無疑有別於其他社會保障制度模式,能夠實現價值理念、制度構架、實踐效果的超越。

近年來,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成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一大特色。在持續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同時,我國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全面推開個人養老金制度,鞏固完善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穩步推動更多有條件的集體經濟組織等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助,鼓勵多繳多得、長繳多得。

積極推動高質量參保

圍繞覆蓋全民、人人享有的目標,我國堅持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努力將更多羣衆納入保障範圍。

部分羣體“漏保”“脫保”“斷保”情況,是近年來人民羣衆反映比較突出的問題。將更多人納入覆蓋範圍,增強社會保障可及性,是促進社會公平的必然要求,也體現了社會保險“大數法則”的內在規律。

人社部副部長李忠表示,走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道路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深化改革。要以促進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等羣體參保爲重點,着力解決“漏保”“脫保”“斷保”問題,切實增強社會保障的可及性。

2021年,《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印發。考慮到靈活就業人員就業、收入不穩定等特點,各項保險在制度設計上對靈活就業人員做了特殊傾斜。在繳費比例上,靈活就業人員繳納養老保險費率爲20%,比企業和職工養老保險總費率低了4個百分點;參加職工醫療保險可只建統籌基金,不建個人賬戶。在繳費基數上,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在本省上年度全口徑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60%至300%之間自主選擇養老保險繳費基數,可按當地社平工資的一定比例確定醫療保險繳費基數。在待遇享受上,養老保險對參保人員實行統一的辦法,靈活就業人員不會因爲繳費比例低、參保方式不同而影響待遇享受。

目前,絕大多數省份已取消參保戶籍限制,各類靈活就業人員均可在戶籍地或就業地參加養老保險;除個別超大城市外,大部分地區已落實持居住證參加醫療保險政策。同時,工傷保險推動以建設項目爲單位參保,以通過打零工等方式爲用人單位提供短期勞動、集中在工程建築領域的勞動者爲重點,創新參保方式,將更多勞動者納入工傷保障範圍。

此外,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最關注的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海南、重慶、四川7個省份的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4個行業開展,涵蓋了曹操出行、美團、餓了麼、達達、閃送、貨拉拉、快狗打車7家平臺企業。截至今年3月底,累計參保人員已達801.7萬人。

人社部工傷保險司司長鄭玄波表示,就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這一新興羣體如何參加社會保險,試點進行了破題,積累了寶貴經驗。依託職業傷害保障全國信息平臺歸集彙總的基礎數據,爲做好新就業形態羣體就業服務和社保擴面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在此基礎上,爲了解決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權益保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提升勞動者權益保障水平,去年以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合同和書面協議訂立指引、休息和勞動報酬權益保障指引、勞動規則公示指引等系列指引指南相繼推出,引導企業依法合規用工。

新就業形態勞動糾紛一站式調解模式也在全國展開。人社部調解仲裁司司長王振麒介紹,在平臺經濟活躍、新就業形態勞動糾紛較多地區,人社部門、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門充分發揮勞動爭議調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的特點優勢,幫助當事人在互諒互讓基礎上自願達成調解協議。這些措施提高了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案件辦理質效,着力解決社會保障發展中遇到的不充分、不平衡、不協調的新問題。

提高基金風險防控水平

社保基金,關係到參保羣衆的每一分“養老錢”、每一筆“救急款”。隨着我國社保事業的快速發展,服務內容大幅拓展,服務渠道更加多樣,基金規模越來越大、涉及人羣越來越多、管理鏈條越來越長,如何確保社保基金監管可靠運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完善政策、規範管理、嚴格內控、強化監督,我國社保基金管理風險防控能力不斷加強。2022年3月實施的《社會保險基金行政監督辦法》,圍繞提升監督效率效能,更好守護基金安全,以零容忍態度應對欺詐騙保、套保或挪用貪佔等各類社會保險基金違法行爲,既做到防範打擊社保服務機構、用人單位和個人的欺詐騙保行爲,又防範打擊社保經辦機構和行使審批認定職責部門實施的侵佔危害基金的職務犯罪。

在此基礎上,基金安全監管方式不斷創新。在湖南,社保監管監督平臺每天0點至4點,自動按照設定的預警規則全面篩查前一天社保經辦業務財務數據,即時生成預警信息,經辦機構工作人員可在第一時間根據平臺推送的預警信息進行覈查、整改。四川省瀘州市將信息化手段運用到社保基金監督全流程,常態化開展本地化跨層級、跨部門、跨險種數據共享比對,快速定位異常疑點信息,實現主動監督、精準監督、全覆蓋監督,遏制社保基金“跑冒滴漏”現象。

時刻繃緊基金安全風險防控這根弦,離不開社保經辦服務這個“最後一公里”的有效銜接。2023年8月,《社會保險經辦條例》正式公佈,向法治化、規範化和精細化方向邁上新臺階。其中,安全成爲社保經辦的底線要求。《條例》對騙取社保基金支出,隱匿、轉移、侵佔、挪用社保基金或者違規投資運營等違法行爲,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在加強信息共享、減少證明材料、縮短辦理時限以及爲特殊羣體提供人性化、個性化服務的同時,也爲社保基金安全運行加了“一把鎖”。

人社部法規司負責人譚超運介紹,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建立健全業務、財務、安全和風險管理等內部控制制度,規範基金賬戶管理和會計覈算,加強社會保險登記和待遇享受等情況覈查處理。

面向未來,全國統籌業務大管控模式的探索正在向全險種推廣,不斷提高基金風險防控水平,進一步兜牢人民生活安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