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
來源:經濟日報
爲了人民而改革,改革纔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纔有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研究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強調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認識和把握髮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辯證關係,從健全制度體系着眼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的發展是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如果發展不能迴應人民的期待,不能讓羣衆得到實際利益,這樣的發展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爲了不斷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爲持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增進民生福祉可以更好推動經濟發展。從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看,改善民生不是經濟發展的負擔,而是重要的增長點、動力源。民生連着內需,連着發展,抓民生就是抓發展。只有不斷改善民生,更好滿足人民羣衆改善生活需要,解決人民羣衆的後顧之憂,才能調動人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更好釋放內需潛力,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爲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內生動力。要全面把握民生和發展相互牽動、互爲條件的關係,爲經濟發展創造更多有效需求,使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效對接、良性循環、相得益彰。
民心所盼,改革所向。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仍存短板。這些發展中的問題,必須依靠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從健全制度體系着眼推動解決,從而增強羣衆對改革的獲得感、認同度,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是基礎,再分配是保障,第三次分配是補充。要促進三個層次分配的機制相互協調、相互配套,依法依規運行。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羣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規模,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充分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始終堅持就業優先,使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成爲就業提質擴容的過程。着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完善重點羣體就業支持政策體系,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增強服務的均衡性、可及性。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完善勞動關係協商協調機制,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社會保障可持續性,夯實穩健運行的制度基礎。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統籌資金調劑機制。健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將更多的人羣納入覆蓋範圍。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積極推動高質量參保。增強社會保障安全性,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管體系。壓實基金安全風險防控主體責任,落實監督責任,加強對基金運行的全鏈條監管,不斷提高風險防控水平。增強社會保障便捷性,持續優化經辦管理服務體系。加快完善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工作機制。增強社會保障規範性,加強法治建設。適時完善和修訂社會保障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制度的規範統一和剛性約束。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推動建立完善健康優先發展的規劃、投入、治理等政策法規體系。以基層爲重點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深化以公益性爲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大力推進投入政策、價格政策、薪酬分配政策、編制政策等方面改革,加強行業綜合監管。持續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堅持補短板、強弱項,做好新發突發傳染病應對準備。健全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發展機制,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加強衛生健康領域科技創新,促進醫工結合,爲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更多工具和手段。
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爲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健全覆蓋全人羣、全生命週期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圍繞“一老一小”統籌考慮,從財政、稅收、保險等角度完善家庭支持政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把握人口流動客觀規律,推動相關公共服務隨人走,促進城鄉、區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動。
(作者蔡萬煥 系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