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嘲多年,中國的殺馬特只剩下最後8個人
本文爲潮向Sense策劃出品,微信關注潮向Sense,用好奇心體察世界的品味。
這顆五顏六色的流星一閃而過,留下的只有他們迷人的髮型和一串神秘的火星文字……
叱吒江湖的殺馬特造型,曾經是無數少男少女夢寐以求的,而今只能靜靜躺在微信的表情包裡,等待着某一刻重現江湖,驚豔全場。
殺馬特爲什麼突然消失了,難道僅僅是因爲大家的髮量不再允許了嗎?
一、殺馬特の魔幻起源
2020年10月2日,在東莞市石排鎮有一場名爲“殺馬特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活動,舉辦人是號稱“殺馬特之父”的羅福興。
儘管如此,羅福興還是有儀式感地給每個人設計髮型,把頭髮依次打毛、上膠、染色,然後準備一起出門“炸街”。
但殺馬特家族的餘暉,似乎已經所剩無幾。
時間往前倒8年,是導演李一凡第一次知道殺馬特。
當看到那些五彩繽紛的頭髮和爆炸的造型時,他第一反應十分興奮,覺得中國有朋克,有嬉皮士了,終於有人主動去抵抗消費主義的景觀了。
抱着對這種審美自覺的欣賞,李一凡開始準備拍攝殺馬特。直到2019年,這部飽含了他期待的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才和衆人見面。
大多數人對於殺馬特的認知,基本還停留在那些紅紅綠綠的頭髮、地毯爆款緊身褲和很難讀懂的火星文字上。
但真正的殺馬特是什麼樣,可能很少有人知道。
殺馬特正式發展始於2008年左右,在2013年左右人數發展到頂峰,曾經人數最多的據點位於東莞清溪公園。
殺馬特一詞源於英文單詞smart的諧音,據羅福興說,當年的他爲了有些氣勢,把第一個字“斯”改成了“殺”,殺馬特也就此流傳開來。
並不是所有的精神小夥都能加入殺馬特家族。“入會”要求是拍攝自己“殺馬特”造型的照片,並上傳到 QQ 空間,並積累足夠的“點贊”後才能轉爲正式家族成員。
在線下,他們染上各種顏色的頭髮,化着煙燻妝,成羣結隊走在各種公共場合。在線上,他們集結在QQ羣中,有着清晰的分類,在統一的指揮下,在貼吧、QQ空間天涯等各種主流平臺,進行宣傳和擴張。
二、殺馬特的封殺與復甦
殺馬特家族的集結就像當前的粉圈出征一樣。當年殺馬特和魔獸世界吧、李毅吧之間發生網絡激戰,還創下了每日刷3000條帖子的記錄。但他們的種種行爲,已經在人們的心中埋下了反感的種子。
某天,當時火爆的天涯論壇裡發出了一篇帖子,名字爲“我們殺馬特要成立中國第57個民族”,三個小時內點擊量達到了幾十萬。
帖子中各種囂張和博人眼球的言論激怒了人們,自此殺馬特開始被大衆打上了“低俗”“沒素質”的標籤。
越來越多的人假扮殺馬特在網上發言反串黑,也有黑粉潛入QQ羣等組織,在獲得管理員身份後一舉解散殺馬特的大本營。
在線下,有人甚至推出了同城代打服務,對髮型奇異的殺馬特進行毆打。
這場反殺馬特的潮流持續到2013年,再加上很多工廠開始要求員工的着裝,不得奇裝異服也不得染髮。爲了生存,很多人不得不把頭髮染回黑色,換掉衣服,在網絡上也開始低調行事。
這場轟轟烈烈的殺馬特風潮,也就這樣銷聲匿跡了。
殺馬特在國內的極盛之勢早已過去,但隨着短視頻的興起,一些殺馬特又零零散散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但究竟是獵奇博流量還是真心相信自己的時尚,就不得而知了。
但與此同時,殺馬特在國外竟大有復甦的跡象。
早期中國的殺馬特其實也有受到90年代日本視覺系搖滾的影響,但時尚的春風又吹回21世紀的日本,這種極具年代感的髮型在日本十分受歡迎,除了懷舊,爲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像動漫中的人物也是一大原因。
在美國,《外交政策》刊物網站曾評論到中國殺馬特:“頭髮像是某種病毒的分子結構”。
而現在,美國的精神小妹們也逃不過“真香定律”,掀起了一股e-girl風,在TikTok上,圍觀e-girl的近50億人。
e-girl的全稱是electronic-girl,電競少女。她們的穿着和妝容混雜各種元素,比如lolita、哥特、原宿、動漫,而且這種風格不僅是普通素人喜歡,就連明星也不難倖免,逐漸e化。比如知名歌手Doja Cat,她的副業就是當一個e-girl。
但是看着看着,你就會發現,這些e-girl們總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
這不就是美版殺馬特嗎?
看來殺馬特並不只是中國的特產,更是全世界中二青年們的精神故鄉。
三、爲什麼人們會選擇殺馬特?
在《殺馬特 我愛你》裡,李一凡談到殺馬特真正出名是2007年以後。
隨着工業化的發展,大批量的人們開始進城打工,這些爲了生活離開農村的人們,看似走向了城市,其實是走向了工業區的廠房裡,走向了城中村。
也正是這些人選擇了殺馬特,但他們選擇殺馬特的理由,或許和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在紀錄片裡,一個殺馬特說出了他們髮型的秘密:“只有這樣纔會被當作壞小孩,不會被欺負。”
這些來自山區裡的年輕人,面對陌生的環境,被騙被打是常有的事,一個五彩斑斕的髮型,一身緊身皮褲和叮噹作響的鐵鏈子或許不能讓他們看起來不是那麼強壯,但至少,不好欺負。
融入城市其實很難,這些來自農村的年輕人,唯一的選擇似乎就是進廠。
在密閉的工廠內連續工作上十幾二十小時,像一個機器麻木而冰冷的重複着同樣的工作,內心的壓抑卻無處發泄,而誇張的髮型和穿着剛好迎合了他們的想法。
這些人選擇殺馬特,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爲了找對象。
大部分在工廠裡的打工人,家境貧寒和文化程度低成爲阻礙他們找到另一半的絆腳石,在非主流審美盛行的年代,把頭髮立起來染成五顏六色的款式,是他們吸引異性最快的方式。
現如今,街頭巷尾處很難再見殺馬特的身影,殺馬特家族也許已經被時代淘汰,但消費殺馬特的羣體依然存在。
部分以“小清新”自居的文藝青年,站在文化精英的道德高地,肆意地貶低“殺馬特”青年,說他們的骨子裡永遠透露着鄉土氣息,稱他們是名副其實的“雜草文化”。
夾雜着嘲諷和戲謔的營銷賬號,像吸血蟲一樣仍在蠶食着殺馬特們所剩下的最後一點價值。
而此時,曾經的殺馬特們還掙扎在自己的生存線上,他們也許是日夜顛倒的流水線工人,也許是身懷藝術理想的髮型師,也許是剛剛離家討生活的孩子,但生活已經夠苦了,請給他們多一些寬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