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找到傳統與“網紅”的契合之處

孫佳山 肖涵予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0年12月04日 02 版)

傳承傳統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從戰略全局上作出了高瞻遠矚的規劃和部署,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其中,文化傳承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因爲這直接這關乎着實現“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的宏偉目標。

事實上,文化傳承在今天,不只是傳統意義上對國學文化的繼承,也包括在網絡文化、國際交流文化氛圍等新的文化場域中的“創造性傳承”。這也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對傳統文化中哪些內容的傳承,將對年輕人更有現實意義

首先,我們應該意識到,傳統文化不全是精華,一些隱性糟粕仍在影響着我們,甚至有些人打着“傳承傳統文化”的旗號傳播負面文化。比如近年備受關注的“女德班”,就是醜陋的“男尊女卑”文化在今天的“復活”。因此,能夠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對年輕人意義重大。

再者,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找到其中與新時代青年文化熱點契合之處。比如,近年在年輕人中流行的“博物館熱”,就是很值得品味的典型案例

曾經在不少人的認知中,存在對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刻板印象,認爲這些都是無趣的“老古董”,但近年興起的一些新的文化樣態則改變了這些成見。

從《我在故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到《上新了·故宮》,當下的青年羣體對於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出了令人驚歎的巨大熱情。不僅是故宮、天壇等知名的文化景點,包括陝西博物館、新疆博物館、四川杜甫草堂博物館等地方博物館也都已成爲“網紅打卡”的熱門地點。 究其原因,顯然與這些博物館或相關節目“有趣且有料”有關,讓年輕人在樂趣中學習,在求知中獲得更多精神享受,這對幫助年輕人養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獲得更多傳統文化的精神養料,有非常關鍵的意義。

另外,對傳統文化中知識性較強的文化元素的傳承,對年輕人蔘與構建文化強國也有現實意義。比如,近年在年輕人中流行的漢服文化與京劇文化,還是有一定“入場門檻”的。即便很多年輕人是被漢服的華美靚麗與京劇的精彩表演所點燃的興趣,他們也會由興趣入手,去了解它們背後的歷史與文化知識。通過喜歡漢服而喜歡中國古代服飾文化,進而去研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知識性與專業性,是傳承傳統文化中必備的要素,而這也將幫助更多年輕人熱衷探索文化世界奧秘,對提高年輕人的文化素養與綜合能力大有裨益。

經過上述對傳統文化內容的傳承,年輕人將成爲構建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爲了讓傳承傳統文化的舉措進一步助力文化強國的建設,有必要至少做好兩個方面的事情。

首先,就是做好傳承傳統文化的“多方位”與“全覆蓋”工作。雖然一些傳統文化要素吸引了廣大年輕人,但不可否認,其中有不少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那些受教育程度較低、身居偏遠小城市或縣城、農村的年輕人,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與傳承傳統文化,其實還是一個未知數。我們不能忽視那些“沉默的大多數”——通過網絡文化傳播,義務階段教育與媒體宣傳等方面的工作,應當在最大程度上讓他們獲得傳統文化的知識,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成爲未來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羣體。

再者,還要兼顧好傳承傳統文化與國際文化交流的關係。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傳承傳統文化的問題,要從世界文化之林中正確評估自己的身份與處境,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增強自我認同感,並且獲得更加開放的文化心態。比如,近年在互聯網上,一些中國年輕網民古漢語、中國歷史地圖之類的視頻公開發布,並且與外國網友密切互動——這樣做並不是一種“文化炫耀”,而是基於文化自信的文化交流。年輕人在汲取古代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在傳播中國文化形象,對塑造更好的國家形象與建設文化強國都有現實作用。

2020年12月04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