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真人秀淪爲作假秀

影視銳評】

最近,網絡上出現一個新詞,叫“全自動選秀”,其中透着網友對近期涌現的競技選秀類真人節目的調侃之意。有的節目中,哪個選手能“逆天改命”,淘汰後復活迴歸,哪個選手會“懷才不遇”,遺憾離場,哪個評委該跟哪個評委不合,最後又是誰組團出道,都是早就定好的,參演嘉賓只需照着流程走就行。其實,真人秀有劇本已成爲時下業界一種常態。某節目甚至將“完全沒有劇本”當成新奇的營銷點,稱其“最打動人心的是不按套路來”。“真人秀”本應是真人實境的呈現,真情實感的流露,而今虛假化卻成爲已被觀衆廣泛接受的現實。有網友甚至表示,“真人秀其實是作假秀,看的時候不能太當真”。

其實,圍繞真人秀節目作假的爭議由來已久。曾經紅極一時的相親類節目,因爲作秀痕跡嚴重,嘉賓場外屢屢翻車而陷入爭議,觀衆很快發現了節目的套路:設置一個“女神嘉賓”,再加上一些充滿“爭議”的話題,就能引發輿論熱烈討論。在一些音樂類節目中,現場觀衆特別搶鏡——有的人恰當地鼓掌、舉燈牌,有的人隨着悲傷情歌熱淚直流,有的人伴着動感舞曲手舞足蹈,有的人聽到動情處捶胸頓足。後來才發現,他們是配合現場表演做出默契表情以帶動氣氛的“職業觀衆”。這幾年,這種虛假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節目“劇本化”、嘉賓“人設化”、選秀“自動化”的傾向。有的節目不僅按劇本提前設定嘉賓的性格特徵,參演者間的人物關係,還通過編排剪輯,讓各個環節之間自然銜接,形成劇情線。美其名曰“劇情式”的新創作模式,結果導致輿論對人設翻車、惡意剪輯、後期“製作”的吐槽層出不窮。有的夫妻在現實中已感情破裂,卻在節目中大恩愛。而有些戀愛類真人秀中,男女嘉賓甜蜜約會,真誠表白,觀衆看後都感慨“又相信愛情了”。結果,下了節目當事人立馬撇清關係,互不往來。還有的節目把出場時間不同的兩位嘉賓剪輯到同一場景裡,對他們的話斷章取義,經過一番“移花接木”,人工合成衝突和爭議。這些作假內容通過各種途徑被曝光後,令大衆大跌眼鏡,直呼上當了。

真人秀節目製作成本高風險大,涉及工作人員衆多。面對激烈市場競爭,製作方爲降低風險,事先勾勒節目的大致輪廓,利用臺本、剪輯等方式控制流程走向,本無可非議。宣傳方深諳“觀衆心理學”,在精密的計算下埋伏節目爆點,提前佈局宣傳稿件,也是被業界認可的慣用做法。但是設定不等於造假。如果想看戀愛,嘉賓來演;想看衝突,剪輯來造;感情不夠,“表情包”來湊。都是假的,那就不叫“真人秀”了。

假人設”“假故事”“假情緒”,“假”已經成爲“真人秀”的頑疾。用演技取代真實,用技術替代思考,讓節目走向套路化的怪圈中,流水線一般生產着性格特徵模式化的嘉賓,演繹着似曾相識的故事。須知,虛假的生命力有限,經不起重複演繹。同樣的戲碼老出現,觀衆難免會產生心理牴觸和審美疲勞。於是,爲了收割流量,有的節目劇情設置越來越誇張,反轉再反轉;有的靠邀請口碑存在爭議或私生活有爆點的嘉賓博眼球。節目好不好看無所謂,只要能不斷上熱搜有點擊量就行。到最後,觀衆看了很多熱鬧,吃了不少“瓜”,卻記不住節目的具體情節。

真人秀的重要價值在於對人的尊重,既是尊重觀衆,也是尊重嘉賓。這種藝術形式最初出現在大衆視野之中時,以真實多元的內容讓觀衆眼前一亮。它展現着形形色色的人的生命故事,使觀衆發現素人嘉賓雖性格各異,遭遇不同,卻同樣擁有着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努力向前的拼搏精神,而頭頂光環的明星原來也有和普通人一樣的瑣碎煩惱,也會爲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心情起伏。從這些真實可愛的嘉賓身上,觀衆照見了自己,找到了情感交集,從而產生心理共鳴和心靈共振。這些都是依託在真實基礎上實現的。所以,當下的真人秀創作仍應秉承這一理念,在保證“真”和尊重“人”的基礎上呈現“秀”。要想對人物的性格特質和人生經歷進行真實深入呈現,就要求編導事先做足功課,深扎到嘉賓的日常生活中去,對其進行全方位的瞭解,與其進行深層次的溝通。設置合理的節目環節,讓嘉賓在真實場景中真誠發揮。還真人的真誠之聲,纔是真人秀產出更多優質內容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