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財經:鄉村振興,這些發展要素值得關注!

近年來,伴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發佈,各類資源發展要素和資金加快向鄉村匯聚。我國農村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改善,鄉村產業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和鄉村振興。

2019年,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2萬億元,鄉村休閒旅遊營業收入超過8500億元,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6500億元,農村網絡銷售額1.7萬億元,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850萬。

農村改革幾十年來,世情、國情、農情都發生了變化。截至去年底,我國農民工數量已達到2.9億。鄉村振興,如何激活“人”這一核心發展要素?如何看待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地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最新的政策導向和機遇有哪些?

日前,“鄉村振興高層論壇・2020成果報告會”在京舉行,在這場由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中共農業農村部黨校)主辦的報告會上,有關部門負責人和業內專家學者展開了熱烈討論,咱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分析與建議

賦予雙層經營體制內涵,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效率

新形勢下,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效率。

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生產經營方式, 它包含了兩個經營層次:一是家庭分散經營層次;二是集體統一經營層次。多年來的農村改革的實踐證明,雙層經營體制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爲農業農村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隨着新型城鎮化推進和城鄉融合發展,農村人口大規模向城市轉移,農村人口結構和經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原本的‘統’和‘分’無法滿足集體經濟新的發展需求,必須賦予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新內涵。”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諮詢委員會委員、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原會長尹成傑說,這關係到新時代新形勢下如何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如何賦予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新動能問題

那麼,農村雙層經營體制的新內涵表現在哪?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朱守銀認爲,新內涵主要表現爲:經營體制根本性質更加穩固深化,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益更具價值,家庭經營基礎地位實現穩定多元,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取得突破創新,統分結合雙層經營得到系統優化,不同主體利益聯結更加複合多樣等方面

新內涵孕育新動能。在貴州六盤水舍烹村,資源量化到戶、村民持股分紅,成立了生態農業旅遊園區和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起刺梨、獼猴桃、藍莓等高效特色農業;在安徽天長市大地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村社共建“聯合體”,開展全程託管服務和糧食精深加工,實現小麥從田頭到掛麪出廠、水稻從育苗到精品包裝的全週期生產,延長了產業鏈條,提升了農業附加值。

堅持立農爲農,把二三產業留在鄉村,意味着農村有更多就業創業機會,相關產業鏈增值收益也會更多地留給農民。

“這樣一個新變化,既是系列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更是基層探索實踐創新的結果。”朱守銀表示,第二輪土地承包經營到期後再延長30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爲賦予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新內涵的提供了制度環境,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不斷髮展,並逐步構建起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關注“未來的4.5億人”,進一步提升新農人總體素質

鄉村振興,人才關鍵。當前,作爲農業農村領域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新農人已成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先行者。

“研究新農人發展質量,首先要對其進行界定。”東北農業大學黨委常委、教授李翠霞認爲,目前新農人主要“新”在兩個方面:一“新”,指原有生活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採用新理念、新業態或新模式改造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活動。另一“新”,則是指過去的非農生產者進入了農業生產領域。必須認識到,二者在資源的整合和利用、融入市場過程中存在種種差異。

彙報會上的研究成果爲新農人描摹出一幅“畫像”――結合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分析比較後發現,新農人年齡結構偏輕,受教育程度較高,很多都有爲外出務工經歷,大都有熱愛農業農村的“情懷”。

“到2050年,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最關鍵的要素就是人。科學分析新農人的成長路徑十分必要。”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長江學者朱信凱認爲,未來的15年到30年,中國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人口的重新佈局。“現在的農民未必適合當農民,而現在的城市居民也未必就不能成爲未來的農民。”

他列出一組有意思的數據:1949年,中國總人口約4.5億人,大多是農民;到2050年,城鎮化率大約爲70%,按15億總人口計算,仍有4.5億農民,“說明這100年間,空間佈局上的人口增量基本都在城市。”

體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農業人口的素質提升更顯重要。據農業農村部的調查,目前,農村實用人才有2200多萬人,高素質農民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的不到一半,鄉村人才總量不足、素質不高仍是突出問題。

朱信凱表示,當務之急就是要培育一批對農業有情懷、願意紮根農村從事農業、具有職業尊嚴的新農人。“事實上,城鎮化完成之後,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已不復存在,未來的農民指的就是農業產業從業人員,其收入、生存環境甚至比城市居民更優越,是一種令人嚮往的職業。達到這種狀態,說明鄉村全面振興了。”他建議,大力加強農業職業教育,爲新農人在實踐學習之外提供系統知識培訓平臺。

今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啓動實施國家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中央財政投入23億元支持各地培育高素質農民,基本實現農業縣全覆蓋。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要通過農民教育培訓,留住人、增能人、育新人,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鄉村振興未來可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專家認爲,近期出臺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將釋放更多的紅利,爲農業農村帶來多重機遇。

第一重機遇,體現在現代農業在GDP中的佔比有望提升。12月14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農業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2020)》。在新分類中,包含農林牧漁業、食用農林牧漁業產品加工與製造、農林牧漁業休閒觀光與農業農村管理服務、其他支持服務等10個大類以及215個小類。這與年初一號文件中提到的“制定農業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並加強統計覈算,全面準確反映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營銷、服務等全產業鏈價值”一脈相承。

新的統計分類,有助於衡量三產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農業產業在GDP中的份額情況。2019年,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爲7.1%。有專家初步測算,如按照新的分類標準來覈算,農業增加值佔比有可能提高至15%,甚至更多。有關專家表示,這爲各地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供了底氣。

第二重機遇,體現在農業農村在國土空間佈局中的重要地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過去的國土空間“三條紅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目前已轉變成“三大空間格局”――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

與會專家認爲,從“永久基本農田”到“農產品主產區”,反映出農業在國土空間中的底盤在擴展。特別是剛落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明年要抓好的八項重點任務,其中一項“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結合今年下半年出臺的關於制止防止“非農化”“非糧化”的通知意見,充分顯示出國家在確保耕地這一基本盤方面不斷築牢政策支撐。

除了這些最新政策紅利,這幾年,我國在黑土地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方面持續推進,相關的扶持政策密集出臺,真金白銀持續注入鄉村大地,有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發展。據農業農村部預計,到今年底,將新建改建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1.4萬個,規模將超過600萬噸;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超過90萬個,農業生產託管服務面積超16億畝次……

這一切,向我們傳遞出這樣的積極信號:鄉村振興,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