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藝術家被批量造謠 自媒體追求流量要有底線

知名老藝術家晚景淒涼,被兒子兒媳刻薄對待,就連生病無人看管?不久前,84歲著名演員向梅發現自己被自媒體賬號造謠,收割流量

不只是向梅,楊在葆達式常等老藝術家也均“中招”。這些批量生產的所謂“老藝術家晚景淒涼”謠言,有着同一個格式,先是拿老藝術家的從影經歷劇照情懷牌,再引出退休、晚年生活的介紹。許多篇文章中,這些介紹還被冠以老藝術家“自述”的名頭。翻看文章內容,謠言的內容大同小異,幾乎都在渲染子女孝順、無人養老等悲慘的退休生活。其中不少文章單篇就有着近百萬的點擊量,在社會產生了惡劣影響

向梅淡出銀幕後,把重心放在了家庭上,晚年生活幸福,兒子、兒媳都很孝順。但一些無良自媒體卻腦洞大開、胡編亂造,利用這些老藝術家的名氣收割流量。被造謠本就令人憤怒,維權過程更令人氣憤。被發現造謠後,向梅先後通過兒子實名投訴相關自媒體,但是均沒有收到迴應,而且幾條澄清留言也迅速被刪除。可見這些自媒體就是鐵了心要借造謠來收割流量。爲此,向梅不得不求助權威機構媒體,通過接受專訪的方式來澄清。事實證明,維權走到這一步才總算走通。《被造謠晚景淒涼,84歲著名演員向梅:莫讓老藝術家成爲流量的受害者!》等文章相繼刊發後,相關違規賬號已被封禁。

從多名老藝術家被批量造謠的情況來看,這背後似乎已經成爲了一條流量產業鏈。批量造謠老藝術家晚景淒涼與去年刷屏網絡的數百篇“疫情之下的某某國:店鋪關門歇業華商太難了!”的自媒體文章簡直如出一轍。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雖然造謠文章被刪除,相關自媒體也被封禁,但是消除謠言的影響卻不是刪掉一兩篇文章,封禁一兩個賬號能解決的,消除利用老藝術家的名號編造謠言、收割流量的現象,更是如此。

事實上,部分社交平臺一直將打擊謠言作爲一項重要工作在做。但面對層出不窮的自媒體營銷號,面對各種謠言仍顯得力有不逮。一方面是一些無良自媒體人的無底線操作,一方面也在於平臺對事實真相如何不易判斷。比如,老藝術家已經淡出銀幕多年,其晚年生活究竟如何鮮爲人知。

如何治理利用名人名號編造謠言、收割流量的現象。自媒體人首先要自律,通過流量和粉絲獲取商業回報,無可厚非,但要遵守最基本的商業倫理。胡編亂造,公然炮製虛假新聞,以造謠獲取流量,以損害他人名譽中傷他人家庭生活收割流量等行爲,絕不能容忍。對於平臺來說,則是要加強監管,進一步暢通投訴舉報機制,提高查證謠言的響應能力、降低維權的門檻。這些造謠行爲,不僅違背了基本的商業倫理,也侵犯了他人的人格權名譽權等基本權益,嚴重的甚至觸犯了刑法。因此,治理這一現象,還需要行政以及司法部門及時出手,提高造謠的法律成本,讓造謠者付出代價。(李一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