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美國大選,一羣精明的中國父母默默帶孩子做起這件事
這句話毫不誇張。其實不光男人,喜歡吃瓜的羣衆比比皆是。
四年一度的“宮鬥”落幕,最精彩的部分還要數電視辯論環節——原本各自拉票的兩位候選人共處一室,脣槍舌劍,好不熱鬧。
據全球市場監測和數據公司Nielson統計,兩位總統競選人在辯論會上的口才,會對1/3選民的投票決定產生重大影響。
語言是門藝術。能夠通過語言充分表達自己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會發光。
能表達、會表達也是一種“軟實力”。放在任何環境下,口才好,都是加分項。
爲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些家長報了價格不菲的兒童演講培訓班。然而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擅長演講,有些孩子根本不願或不敢在衆人面前開口說話。
“表達”這件事看似輕巧,可在一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中,是至關重要的底層能力——
幼兒園階段,要懂得如何跟老師表達自己的需求;
大學社團招新、畢業後工作面試、甚至談戀愛……都離不開自信有條理的表達。
很多鼓勵孩子競選班幹部的家長,都會多多少少遇到這個問題:
孩子成績不錯,但膽子小,不願在一羣人面前表現自己,更別提站上講臺對着同學們做競選演講了。
爲什麼孩子會害怕演講?
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什麼叫“怯場(stage fright)”。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過這種生理反應:心跳加快、手腳冰涼、大腦空白、語速變快、聲音變小等等。
這些身體反應本就讓人不舒服,只要有過一次經歷,以後再站上講臺,同樣可怕的記憶就會不斷涌來,導致我們產生演講恐懼,也就是怯場的一種。
讓我們痛苦的不良反應通常是“不自信”的思維模式造成的。站上講臺的那一刻,會覺得“大家在關注着我,一旦我表現得不好,將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
對孩子也一樣。這種思維模式如同禁錮自己的鐐銬,把時間都花費在擔憂還沒發生的事情上,猶豫躊躇不敢邁出第一步。
我們不妨先讓孩子換位思考:如果是別人在臺上出錯,你會嘲笑他嗎?
其實我們大部分擔憂的事情並不會發生。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煩惱箱”實驗,讓人們把自己擔憂的事情都寫下來,投入一個“煩惱箱”。一週後開箱,讓所有實驗者一一覈對自己寫的每個煩惱。
結果發現:其中90%的煩惱並沒有真正發生,剩下10%真實發生的煩惱中絕大多數也是可以應對的。
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卡瑞爾公式,很適合用在這個場景下,幫助孩子辯論自己內心的焦慮——
第一步,找出萬一失敗,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比如演講中間忘詞,一個人在臺上半天吐不出一個字)
第二步,找出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後,讓自己試着能接受它。(比如,也許會輸掉這次演講比賽,但比賽的收益並不高,不會讓自己去到更好的學校;比如,輸掉這次班幹部競選,明年還有機會)
第三步,有了能夠接受最壞情況的思想準備後,就平靜地把時間和精力用來嘗試改善那種最壞的情況。(比如,可以把演講稿改成更生動的故事,在講述時有回憶路徑可循,不至於中途忘詞)
通過不斷的練習和經歷,孩子就會發現,只要大膽表述自己的觀點,哪怕是錯誤的,不夠有趣的,都沒什麼關係。
演講是培養自信的重要途徑,而一旦有了成功的經驗,孩子就會不再畏懼。
還要提醒各位家長的是,演講能力和性格並沒有必然聯繫。
性格內向也好外向也罷,只要你願意說、願意嘗試、多練習,就可以達到你想要的水平。
而大人的態度,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孩子能不能勇敢地跨出第一步。所以,千萬不要小看、更不要忽視任何一次可以讓孩子自信表達的機會。
前面提到有家長給孩子報演講培訓班,其實如果不涉及特別專業的演說技法,大可不必那麼隆重……日常在家就可以訓練。我這裡從文本內容和表現技巧兩個方面淺談一下。
一、首先在內容上,儘可能挑選孩子感興趣的點,更有利於發揮。
對於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多觀察他平常關注的點,然後把可能的選項列出來,讓他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最有話想說的那一個。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放手讓他自己選擇,家長只要給予支持和鼓勵即可。
相比選定內容,如何展開內容或許更難。故事類演講和觀點類演講,展開的方法也不一樣。
故事類的演講內容,重在說清楚整個情節的來龍去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訓練孩子用5W來敘述,即Who/Where/What/Why/How。
另一種方法叫漢堡寫作法,即主題句+3個細節+結尾的經典三層結構,可以幫孩子理清文章的框架和句子的前後順序、邏輯,隨用隨拿。
關於細節的描述,根據演講主題的不同,也會有些差異,以下僅供參考——
寫事6大要點: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寫人5大要點:身份、長相、語言、動作、性格;
寫物3大要點:名稱、大小、形狀、顏色。
觀點類的演講內容,則可以運用一種叫做“奧利奧寫作模型”的方法:
二、表現技巧。
演講的技巧有太多,而對於孩子的日常練習,我只給兩個小建議。
首先是學會大聲表達觀點。大多數時候,演講這個行爲本身比講什麼更重要。
還是拿美國大選舉例,許多人會認爲,候選人循循善誘地向選民闡述自己的施政綱領,是演講環節最關鍵之處。
然而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所做的“人民的選擇”研究發現:“政治宣傳對選民的投票影響並不大。”
包括巡迴演講、電視辯論、商業廣告在內的所有宣傳攻勢,也僅僅只能改變8%選民的政治立場。真正決定選民傾向的是經濟地位、宗教信仰和城鄉差異。
這也說明了爲什麼特朗普滿嘴跑火車,經常說出反智的話,甚至呼籲喝消毒水來治療新冠……卻仍有7000萬忠實粉絲給他投票,這一人數比2016年他當選時還要多。
因爲你的觀點與態度,比你說的內容更重要。
特朗普宣揚製造業迴流、打擊非法移民切實地擊中了支持者們的爽點,至於內容如何,怎麼實現已經不重要了。
因此,幫助孩子選擇一個可以擊中聽衆興趣的話題,訓練他直截了當、自信大聲地表明觀點,這場演講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了。
另一個小技巧是:學會用聲音劃重點,在你想強調的重點字詞,加上自己的心情和想傳遞的精神面貌,比如,是興奮、憤怒、質疑還是感激?
忽略了語言背後可以傳達的精神,整個人就失去了說話的魅力。
此外,字與字之間妥善的分句斷句,也很重要。不信你練一下自己的名字。當你講太快的時候,三個字兩個字含糊過去,沒有人聽到你在說什麼。
表達時適當的節奏掌控,讓人知道你也有幽默,開朗,容易與人溝通,而且願意負責任的一面。
三、練習鞏固。
試想一下,你通常會被什麼樣的講座所吸引?
我想肯定不是那些艱深晦澀、令人摸不着頭腦的專業術語演講,而是那些有着生動故事、言語深入淺出的演講。
爲什麼有人的演講就如此有趣,聽完後令人感覺如沐春風?拋開能力差異不說,這其中也體現着演講者的專業素養。
那些看似高大上的專業名詞有時成了掩蓋演講者“無知”的利器。而只有對知識有着深刻理解的人才能將想要表達的內容掰開、揉碎爲最簡單的話語傳達給他人——這都是演講者長期練習的結果。
從這個角度講,演講並不僅僅是自我展現的過程,也是讓孩子細細梳理知識,深入瞭解某一領域的大好機會。
如何讓演講變得吸引他人、又能讓孩子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演講主題領域內的知識呢?被譽爲“史上最牛學習法”的費曼學習法或許能幫到我們。
第一步:與孩子一起找到想要演講的主題,及主題所包含的知識和內容。
第二步:簡化。儘量用簡單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想法,並組織成故事。把聽衆想象成對你所要講內容完全不瞭解的人。
第三步:回顧。如果有用簡單的語言說不清的地方,和孩子一起查閱資料將其弄明白,直到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說出這個內容。
第四步:練習。不斷地重複練習,家長可以當聽衆,感受孩子演講時的語氣,以及內容是否通暢並簡單易懂。如果做得不夠,不停重複第二步和第三步,再次輸出練習。
練習過程中,爲了訓練孩子的膽量,可以設定不同的“模擬聽衆”。比如先在爸爸媽媽面前演講,再增加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親戚,或者叫來同事等孩子不太熟悉的人。
演講或許只是一種形式,但在未來社會中,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一定是一種極爲重要的能力——平時可能不顯山不露水,但關鍵時刻總能派上大用場。
不管你願不願承認,在這個互聯網能把個體無限放大的時代,好口才是我們表達和銷售自己的最佳武器,也是我們闖蕩社會的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