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的“新工匠”

12月9日,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的大東吳集團綠色集成建築製造基地內,工人在生產裝配式綠色建築構件。  張 斌攝(人民視覺

11月27日,在山東濟南歷城區,中建八局一公司技術人員在調試VR河道實景體驗系統。  新華社記者 朱 崢攝

12月3日,天津凌智皓越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檢查無人機狀態。  趙子碩攝(新華社發)

11月19日,2020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在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開展。各類通信與工業控制類專業名詞、參數演示屏讓人目不暇接。  張璨龍攝(人民視覺)

人工智能訓練師、在線學習服務師、數字管理師、健康照護師……從去年以來,人社部公佈了三批共38個新職業。一波波新職業從無到有、快速生長,成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的註腳,顯示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活力。

從今日起,我們推出“探訪新工種”系列報道,圍繞工業製造、生活服務、衛生健康、農業農村等不同領域,介紹新職業、新工種在中國的發展故事。

——編 者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製造業集羣發展。”

技術人員是支撐中國製造的重要基礎。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4位工業製造領域的技術人員。他們是智能時代的“新工匠”,從事新工種,擁有許多新技能

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張建偉——

他打的“遊戲”不一般

手握方向盤,操縱屏幕裡的汽車,避讓、加速、轉彎……朋友們說,張建偉的工作就是在“打遊戲”。

今年32歲的張建偉是阿里巴巴達摩院的“雲端訓練師”,一位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其實,他的工作可比打遊戲要複雜得多。

張建偉所在的自動駕駛實驗室,研發了一款智能物流機器人小蠻驢”,能在社區、學校、園區等場所進行無人配送。今年“雙11”期間,由“小蠻驢”帶隊的22個物流機器人穿梭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兵分16路,向27棟樓派送包裹,10分鐘內將包裹送到。

“小蠻驢”的任務看似簡單,其實充滿了挑戰。“校園裡人來人往,就算是真人開車,也挺費勁。”張建偉向記者說,他的工作就是通過不斷測試和更新算法,讓物流車更好地前行和避障。在人車混行環境中,“小蠻驢”已經能夠及時處理複雜路況、秒速選擇最優路徑。

怎樣訓練自動駕駛最有效?當然是讓自動駕駛汽車在現實中運行,最好是在風雪交加等極端環境下接受歷練。但真實世界的極端場景可遇不可求,復現一次極端場景可能需要1個月時間,而在仿真平臺,只需要30秒。張建偉的工作就是先搭建虛擬場景,然後再“打遊戲”——在仿真平臺中測試自動駕駛汽車。

但仿真場景畢竟不是真實場景,純粹依靠算法模擬的場景跟現實還是有差距的。今年4月,阿里巴巴達摩院推出了一個新平臺——自動駕駛混合式仿真測試平臺,平臺採用虛擬與現實結合的仿真技術,一方面引進路測數據,另一方面通過“雲端訓練師”製造真實的人爲干預動作,靠算法和人爲干預的“混合”,更高效地模擬各種極端場景。

路測數據從哪兒來?“‘小蠻驢’爲我們提供了很多數據。”張建偉說,送貨時,“小蠻驢”會把路過的場景記下來,之後工程師就可以在仿真平臺上構建起這些場景,然後讓其他自動駕駛汽車在這些仿真場景中訓練。

張建偉的生活也是往返於“虛擬”和“現實”之間。平日開車時,遇上踩急剎車的情況,他想到的總是:“我要把這個場景模擬出來!”

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王琪——

專管傳統企業的“煩心事

從今年8月起,騰訊雲智能製造高級架構師王琪開始常駐江蘇張家港。他認定,這個城市對工業互聯網的需求很大。

張家港以工業立市,擁有工業企業1.7萬多家,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不過,傳統工業佔比較大,當地政府幫助企業轉型的意願很強烈。今年6月,由張家港市政府和騰訊雲等多方共建的騰訊雲(張家港)工業雲平臺正式上線。不久後,王琪來到了張家港,準備大展身手。

但是,走訪幾家企業後,他發現,現實與設想是有距離的。“跟一些民企老闆聊起工業互聯網,他們並不是很感興趣,甚至是抗拒的。”王琪對記者說。這些老闆大多白手起家,他們覺得自己的生產和管理方式不需要改變。

“其實,很多時候,傳統企業是需要互聯網平臺的,只是他們自己並不清楚。”王琪說,他的任務就是挖掘企業的這些需求。

有一次,王琪跟一位離心機生產企業的老闆聊天,這位老闆最近有一件煩心事:他年紀大了,正在考慮將企業交給下一代,但年輕一代對公司業務不熟悉,公司客戶資源掌握在業務員手裡,一旦業務員離職,公司就可能失去一批客戶。

在王琪看來,這事很容易解決。他向老闆推薦了“企業微信”,在“企業微信”上,業務員與客戶之間的業務對接過程會被管理起來,業務員離職時,只需進行賬戶交接,就可以將客戶資源留下來。

“這是工業互聯網平臺在管理方面的一個應用。”王琪說,在生產環節,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用處更大。

長期以來,一家洗滌設備生產廠被一個難題困擾着:如何處理緊急訂單?“原本生產線是有條不紊的,一個加急單子來了,很容易造成生產上的混亂。”企業負責人說。

這剛好是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以解決的問題。王琪和同事們將這家企業的設備聯網,接入雲平臺,這樣,每臺設備的生產狀況被精細地管理了起來。一旦有緊急訂單,雲平臺會通過優化算法,將任務分解,分配給合適的生產設備,不打亂原先生產計劃。

雲平臺還將生產過程可視化,管理人員可以通過電腦屏幕實時查看設備運轉狀況、訂單進度等。企業負責人只需打開手機,就能直觀看到整個企業各個環節的生產情況。

王琪介紹說,截至目前,騰訊雲(張家港)工業雲平臺實現了207家企業上雲,爲69家企業提供了“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解決方案,爲137家中小企業提供輕量化SaaS(軟件即服務)工具。

裝配式建築施工劉敏——

像“搭積木”一樣蓋房子

裝配一層樓僅用6天,蓋好一棟樓只需5個月,單棟樓用工量不超50人……儘管親身參與裝配式建築項目已1年有餘,但對於劉敏來說,這一建築工藝的施工效率時常還會刷新他的認知。

36歲的劉敏是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集團南京新城佳苑項目的負責人,也是一位“半路出家”的裝配式建築施工員

1年前,劉敏主要從事施工現場的生產管理,他參與的所有工程都採用傳統方式修築,劉敏坦言,對於裝配式建築工藝,當時的瞭解還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

因爲沒有任何經驗,當接到新城佳苑這個裝配式施工任務時,劉敏犯了難。“雖然有顧慮,但人總有好奇心,像我這種搞技術出身的更是如此,看到新工藝,就想着有機會一定要嘗試一下。”於是劉敏鼓足勇氣,接下了這個活兒。

劉敏邊學邊幹。他買了很多書籍資料,白天在現場跟着同事練習操作,晚上回想着日間作業的內容,到書本里找出處,探究原理。如此循環往復了好幾個月,劉敏總算摸到了門路。

那麼,裝配式建築施工究竟有何特點?劉敏解釋說,修蓋裝配式建築如同“搭積木”一樣,板、牆等構件就是一塊塊“積木”,需要提前在工廠預製加工,然後運到現場,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拼接。

相較於傳統施工較艱苦的作業環境,裝配式施工的潔淨性優勢更加明顯。劉敏介紹說:“採用裝配式施工,能極大減少現場溼作業,減少揚塵、廢氣廢水的排放,並且壓減了施工人員數量,從源頭上規避了許多安全隱患。”

事實上,裝配式建築搭建,雖不像傳統建築那般常年與大型機械相伴,但也絕非簡單的拼接,一處細小的偏差都可能對建築質量產生比較嚴重的影響,劉敏對此體會頗深。

新城佳苑項目每棟樓均爲24層,但5層以下仍然需要採用傳統建築方式,開挖土方,現澆剪力牆搭起框架結構。而兩種不同工藝若想達到同種建築效果,全靠“轉換層(第5層)”的粘合過渡。

“因此,第4層所用的豎向鋼筋與第5層預製剪力牆的豎向鋼筋務必來自同一廠家,這樣轉換層的連接性才能得到保證。”在施工前,劉敏曾向生產商反覆交代,但誰料,在預製構件試生產時,還是出現了鋼筋廠標不對的問題。幸虧發現及時,才避免了過大的經濟損失和資源浪費。

爲保證此類事件不再發生,嚴守構件生產的品質關,在劉敏的建議下,生產商特意圈定了一組工人專門負責生產新城佳苑項目預製構件。“此外,我還安排了專人駐廠盯控,後來再沒出現過類似失誤。”劉敏說。

如今,在劉敏與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項目第一棟住宅樓主體結構已於11月14日順利封頂,預計明年12月,新城佳苑項目將全部竣工。

“這個工程結束後,我會把全過程的管理經驗總結成冊,分享給身邊人,幫助更多人瞭解、掌握裝配式建築新工藝。”劉敏信心滿滿地說。

無人機裝調檢修龍昌鑫——

這位“醫生”是個技術迷

“已檢查完畢,可以起飛!”掃視機身、轉動槳葉、覈查接線是否鬆動……無人機裝調檢修工龍昌鑫發出安全指令後,一架物流無人機迅速升空,20分鐘後,它平穩降落在江西贛州南康順豐速運集散中心,成功將搭載的贛南臍橙運送到目的地。

爲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2017年6月,順豐在南康區建成一所無人機基地,嘗試探索“無人機+臍橙運輸”。但南康區地處羅霄山與大庾嶺交界,氣候潮溼、環境複雜,爲保障無人機安全飛行,龍昌鑫可沒少費心思。

談起自己的從業選擇,44歲的龍昌鑫表示,這完全是興趣使然。“我從小就對航空器模型非常癡迷,對我來說,玩航模更像是爲了實現心中的‘飛行夢’。”通過自學和網絡求教等方式,龍昌鑫積累了許多航模製作、維修經驗,很快便成爲家鄉小有名氣的“航模發燒友”。

2012年,一家農業科技公司向龍昌鑫發出邀請,詢問他是否有興趣操作植保無人機。“無人機可比航模大多了,一下子引起了我的興趣。”就這樣,龍昌鑫當起了職業飛手,正式踏足無人機領域。

在無人機行業,“三分飛行七分修”。由於機器貴重,無人機維護保養工作就顯得至關重要。“發動機維修時,廠家往往只提供遠程指導,因此我們飛手就必須具備過硬的動手能力。”一來二去,“久病成醫”的龍昌鑫便熟練掌握了無人機專業調修技術。

憑藉嫺熟的無人機維修本領,2017年8月,龍昌鑫成功入職順豐,擔任南康區無人機基地維護部主管。但彼時的無人機行業缺乏規範化的維護指南,確定每一條檢修標準時,龍昌鑫與團隊成員都是“摸着石頭過河”。

最令龍昌鑫難忘的當屬確定無人機維護保養週期。由於缺乏充足的數據支撐,爲了精準定義各部件的養護週期,龍昌鑫帶領團隊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進行了很多次試飛測驗。“外場測試時,大家經常是頂着烈日,扛着各種設備翻山越嶺,幾個月下來,甭管物理防曬還是化學防曬,通通都不管用了,每個人都曬脫了好幾層皮。”龍昌鑫告訴記者,他們最終克服困難,針對多個機型與各類部件進行定位跟蹤,建立起準確完善的無人機養護週期。

龍昌鑫是個技術迷。由於無人機的某些故障無法依靠目測、手檢觸摸等方式檢測出,龍昌鑫還主動與無人機研發團隊合作,對相關檢修系統與設備進行了迭代升級。“通過後臺查詢或批量導出數據,檢修人員就能實現故障分類和定點排查,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龍昌鑫頗爲自豪地說。

當前,無人機應用領域仍在不斷拓寬,根據人社部預計,未來5年無人機裝調檢修工需求量將達到350萬人。無人機裝調檢修工正式劃爲新職業,無疑將爲無人機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專業技能支撐。

“無人機裝調檢修工被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目錄,充分說明國家層面對我們這個職業的肯定。”龍昌鑫說,今後他會更努力地鑽研技術,爲無人機安全飛行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