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樑瑩迴應:犯過錯但後來很努力 已提出辭職

10月26日晚,深陷學術不端輿論旋渦的南京大學社會教授樑瑩告訴澎湃新聞,自己已向學校提出辭職。

“這件事對我傷害太大了。媒體的炒作,個別同事學生和羣衆非常惡毒的攻擊,(給我)造成了非常大的人身傷害。所以現在也是生病了,覺得也沒有必要再這樣(繼續工作),覺得太累。”樑瑩稱,鑑於這些,自己向學校提出了辭職。

10月24日,《中國青年報》刊發報道稱樑瑩至少有15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問題。同時,有南大學子反映樑瑩教學態度極不端正,常常早退、上課念課件、吃零食、玩手機、缺課、讓學生幫做私活等情況。

24日下午,南京大學官方微博發佈《關於樑某涉嫌學術不端等師德問題的說明》,稱學校高度重視媒體報道,立即責成相關部門按照規定程序成立調查組進行調查覈實。“如果屬實,南京大學將依據教育部和學校相關文件規定,依規依紀進行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自稱“年少無知,犯過一些錯誤

據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官網介紹,今年39歲的樑瑩系該院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計劃等多個人才支持計劃的入選者。但在其個人“科研成果頁面,目前只張貼着2014年至今發表的英語論著目錄,沒有任何中文論文,這種情形對於本土的人文社科學者來說頗爲少見。

對此,《中國青年報》上述報道稱,事實上樑瑩中文著述頗豐,僅記者所能查到的,以她爲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獻就超過了120篇。不過在過去幾年裡,她的這些學術成果陸續被從網上刪除了:包括中國知網、萬方、維普在內的主要學術期刊數據庫中,現在都已檢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論文;在那些期刊官網上,對應頁碼處也已無法查看。一家學術平臺上仍能檢索到論文條目,但頁面已顯示“404”(無法查看)。

上述報道稱,那些如今無法檢索的論文,曾幫助樑瑩申請學位、獲得研究經費、入選各項人才計劃。用她一位同事的話說,她“幾乎拿到了所有她那個年齡文科教授能夠拿到的頭銜”。但對樑瑩的聲譽來說,這些“墊腳石”存在着潛在的威脅。

樑瑩從南京化工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蘇州大學和南京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在北京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做過博士後研究,並於2009年起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任教。但澎湃新聞注意到,樑瑩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官網上的簡介中並未提及蘇州大學讀碩經歷。而上述“消失的文獻”即包括其碩士學位論文以及博士學位論文。

對於上述報道,樑瑩10月23日向《中國青年報》承認自己的一些論文存在學術不端問題。她表示,上述情況只在自己學術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現。“剛讀研究生,學術剛入門,不懂規範,所以存在這樣的情況。” 樑瑩認爲,強調學術規範是2005年開始的,記者“這樣查”,“很多教授、博導都有問題”,並反問記者:“我這條路有多難你知道嗎?”

“我承認在碩士期間年少無知,犯過一些學術上的錯誤,但是我後來還是非常注意,這是學者的一個成長過程。不能說很多年以前犯過錯誤,後面就沒有進步。” 10月26日晚,樑瑩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她自認爲工作以後在非常努力地做學術,獲評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計劃等多個人才支持計劃是工作後的成果,與以前沒有什麼關係。

談及爲何將大量中文著述從網上撤下,樑瑩稱“質量確實不太好,也怕誤導年輕學者”。?

否認說過“慰安婦應該拿來做研究”等言論

10月26日,《中國青年報》再次刊發報道稱,南大教授樑瑩還違反學術倫理,曾稱“慰安婦應該拿來做研究”等言論,引起熱議。26日晚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樑瑩否認說過這種“惡毒的話”,稱自己在講座中“講的是研究方法,卻被扭曲了”。

《中國青年報》在報道中提及,有學生反映,樑瑩2017年曾在國內某重點大學做講座時,講述了自己做戒毒與老年人相關課題的細節,過程中對被研究者的用詞極不尊重,稱把他們從戒毒所養老院“拖出來做實驗”。此外,她在講座中稱,因爲有的子女不同意老人做實驗,最後她找到了一個收容“三無老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的養老院,因爲只要院長同意就好。上述學生回憶,樑瑩曾在講座上宣稱,他們用很嚇人的視頻讓老人回憶親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慘案,當時老人跪在地上哭,這樣研究所需要的腦成像圖片就會看起來“非常漂亮”。另一所重點大學的學生也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樑瑩在該校所作的講座中也談及了上述內容,還稱“慰安婦應該拿來做研究,給那些歷史學家研究太浪費了”。

“南京大屠殺慘案研究是跟紀念館合作的一個‘愛國項目’,我們非常希望能夠保留最後的歷史記憶。我在講座上只是從心理學上講述長遠的任務程序設計,並沒有別的意思。”樑瑩向澎湃新聞稱,相關研究進行前通過了倫理審查,程序符合要求,過程中也可能給予老人“關愛”,同時由紀念館一起完成。

對於“放視頻嚇哭老人”一事,樑瑩認爲這是依據心理學設計的“任務程序”,“本身就要看一些圖片(視頻)才能夠回憶起來”。樑瑩稱自己爲此花了很多時間,“每一個省份親自去”,同時也爲老人做了比較好的體檢和血壓測量,也有聊天和溝通。“包括後面做的細菌戰研究、留守兒童研究,完全是爲國家爲社會做貢獻,希望做一些爲弱勢羣體服務的工作。”

樑瑩稱,網友“用各種難聽的話來抨擊”自己,爲其帶來“人身傷害”。“覺得太累。”她說,自己目前已向學校提出辭職,其他不便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