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200輛自動駕駛出租車準備上路運營

200輛自動駕駛出租車準備上路運營

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二○二一年新年賀詞。賀詞中說,2020年,我們隆重慶祝深圳等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置身春潮涌動的南海之濱、絢麗多彩的黃浦江畔,令人百感交集,先行先試變成了示範引領,探索創新成爲了創新引領。改革開放創造了發展奇蹟,今後還要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新年賀詞在英雄之城武漢引起強烈反響,幹部羣衆紛紛表示要擼起袖子加油幹。1月4日是元旦假期後上班第一天,長江日報記者在晴好天氣中探訪了市委全會關於“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創新性提出加快構建“主城做優、四副做強”的四個副城。

光谷副城

去光谷副城辦事就像上便利店一樣方便

光谷“店小二”還要繼續開“分店

1月4日是2021年第一個工作日,湖北譯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員工白先生來到東湖新區政務服務中心企業服務分中心辦理企業變更事務。他感慨地說:“這裡太方便了!”

去年10月,東湖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企業服務分中心在位於凌家山南路的浙商銀行武漢光谷科技支行啓用。稅務、人社、商事登記、社會事務審批等370項涉企業務與東湖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接通,均可在這家“分店”一站式就近辦理。在這裡,部分業務甚至可以全市通辦。

長江日報記者觀察到,企業服務分中心位於光谷企業天地浙商銀行二樓,共有人社、稅務、一事聯辦(我要開店)等7個窗口,以及社保自助一體機、商事登記營業執照自助領發系統等5臺自助機,並配備自助服務電腦、免費複印機等,有專業團隊提供“幫代辦”服務。

白先生介紹,光谷大道沿線有衆多企業、高校,寫字樓密集,涉企辦事需求強烈。

東湖高新區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朱曉寒介紹,過去,光谷能讓企業和老百姓在政務服務大廳一次把事辦成;現在,光谷產業迅猛發展,讓逾10萬家企業都到一個大廳辦事,難免不便。“我們必須到企業身邊去。企業在哪裡,政務服務大廳就開在哪裡。”

企業服務分中心開設以來,窗口服務近7800人次,在自助區自助辦理近1300人次。

2019年,光谷GDP達到1877億元,第一次在全市各區中排名第一,以佔全市6%的版圖面積實現了超過12%的GDP。無論是經濟體量還是創新活力,光谷副城都呈現出“長大”態勢。

這些年,光谷政務“店小二”從企業難題出發,創造條件解決問題,探索全國最簡工業項目落地路線圖,探索“五個一批”證照分離改革新模式,探索“拿地即開工”……“我們的理念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通過流程再造、一專多能、借力高科技手段等,我們千方百計要讓200萬人和逾10萬家企業都感受到在光谷幹事業的便利。”朱曉寒介紹,通過改革創新,東湖高新區正積極推進建設“1+8+106+X”政務服務體系,即以東湖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爲核心,以8個街道政務服務分中心、106個社區及“X”個銀行等政務服務點爲補充的政務服務體系。除政務服務企業“分店”外,光谷正在籌備服務羣衆的市民業務“分店”。通過使用大數據等手段、與位置服務結合後,辦事人可選擇最近的一個政務服務點,就像尋找便利店、加油站一樣方便。

(長江日報記者李佳 通訊員郭江)

車谷副城

讓“聰明的車”跑上“智慧的路”

中國車谷大膽闖率先打造自動駕駛科研創新平臺

1月4日,在經歷了元旦假期的忙碌之後,位於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龍靈山自動駕駛主題景區並沒有歸於平靜,仍有市民攜家帶口前來體驗神奇的自動駕駛汽車

龍靈山自動駕駛主題景區是我國首個自動駕駛主題景區,打造了迄今最豐富的自動駕駛商業應用場景,1月1日正式對公衆開放。

景區內,自動駕駛穿梭巴士、自動駕駛出租車、自動駕駛接駁車、自動駕駛觀光車、自主代客泊車、自動駕駛清掃車、自動駕駛售貨車等七大類19輛自動駕駛車輛往來穿梭,前來體驗的市民興致勃勃。

“中國車谷打造萬億元世界級汽車及服務業產業集羣,搶佔下一代汽車制高點,不是‘單打獨鬥’,而是通過打造開放的平臺,吸引科研院所、智能網聯領軍企業‘協同作戰’。”武漢車百智能網聯研究院總經理朱建陽介紹,“在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成員中,有近30個參與武漢示範區建設。龍靈山自動駕駛主題景區投入運營,標誌着武漢自動駕駛商業化應用在7個領域同步推進,在全國處於前列。”

去年10月27日,劉經南院士工作站及15個聯合創新實驗室成立,搭建起自動駕駛科研創新體系。

在自動駕駛的示範運營方面,建設國內首個自動駕駛主題景區,則由武漢車百智能網聯研究院牽頭,東風集團、百度、文遠知行等企業共同參與。

在自動駕駛的商業運營方面,武漢經開區啓動自動駕駛領航項目,由東風集團牽頭,聚合清華大學、武漢大學、AutoX、元戎啓行、馭勢科技等自動駕駛頭部企業,建立自動駕駛“產學研生態聯盟,擬投入200輛自動駕駛出租車,在武漢建立車輛最多、範圍最大、場景最豐富的自動駕駛示範運營車隊和自動駕駛運營示範區。

“武漢示範區打造開放、協同的科研創新平臺,讓‘聰明的車’跑上‘智慧的路’,值得點贊。”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看來,與國內其他城市建設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區不同,武漢經開區以開源共建、開放創新、融合發展的理念進行建設,必將加速推進產業集聚,對建成完整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推動傳統汽車產業轉型升級起到關鍵作用。

武漢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表示,車谷副城武漢經開區將堅持改革開放,優化體制機制,突出打造實力車谷、動力車谷、活力車谷、魅力車谷,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大膽闖、率先試、勇創新,加快營造最優營商環境,構建新發展格局競爭新優勢。

(長江日報記者李金友 通訊員孫亞雲)

臨空經濟區副城

國產C919大飛機配件在這裡研發

小企業”成爲亞太地區規模最大飛機附件維修廠之一

工具桌上,飛機起落架的零部件被整齊地碼成一排,工程師檢驗員劉偉覈驗每一個零部件的尺寸數據後,填寫在零部件檢查狀態記錄單上。這是飛機起落架維修的重要一環。劉偉所在的維修廠房正是亞洲最大的起落架大修廠。1月4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來到位於武漢市東西湖徑河街塔西路的航達航空科技產業園,看到起落架維修車間裡一派忙碌景象。

“起落架使用10年後,無論是否出現故障,都必須進行維修。所以,我們的訂單幾乎不受疫情影響。”在起落架維修車間裡,一架需要翻修的起落架進場後,要經過分解、清潔、零部件檢查、維修、重新組裝、測試等流程,維修週期爲一至兩個月。航達航空科技產業園項目負責人謝迎波介紹,這裡是亞洲最大的起落架大修廠,一年可實現200副、共600個起落架的維修任務,客戶涉及波音、空客、龐巴迪、巴航工業以及中國商飛的各類機型

與起落架維修車間一同於去年啓用的複合材料車間,可以對飛機短艙、雷達罩等進行“一站式”維修、測試,大大縮短了零部件維修時間。記者在這裡還看到了正在研發的中國商飛C919機型的地板、空調系統、防劫機艙門裝飾蜂窩板等。“這塊地板的重量只有幾百克,但是要經過十幾萬次強度衝擊測試,沒有一次凹陷纔算達標。”謝迎波說,複合材料維修車間去年7月啓用後就實現了滿負荷運轉。

包含起落架大修、複合材料維修生產、通航維修、製造加工中心等在內的航達航空科技產業園一期項目,目前具有7000多項零部件維修能力。“從2003年的3000萬元總投資項目到2018年的30億元總投資項目,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發展成爲如今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飛機附件維修企業之一,我們靠的就是不斷奮鬥和在飛機附件維修領域的精耕細作。”

武漢航達航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早在2004年,該公司就將總部設在金銀湖。隨着我國大力發展航空工業,該公司積極開展航空機載附件的研發和國產化,併成爲國產大型客機C919配套的國內民營供應商之一。此後,公司業務迅速拓展,又在徑河街新建廠房,實現研發、維修“兩條腿跑步”。

目前,武漢航達航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已得到中國民用航空局、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歐洲航空安全管理局的批准,以及印度、泰國、馬來西亞、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民航局的維修許可,與各主要國際著名航空企業開展廣泛合作。“未來,航達航空科技產業園將是企業發展的重點,從業人員人數將從目前的600人發展至上千人,同時購買更多機械設備及維修材料,不斷擴大航空附件維修範圍,擁有更多機型維修能力。”

(長江日報記者蔡欣星 通訊員馮宇 彭輝)

長江新區副城

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長江新區新年堅持下好創新先手棋

1月4日清晨,天剛矇矇亮,寒風刺骨,長江新區諶家磯再生水廠項目工地已是一片忙碌。林立的塔吊間,近百名工人正在加緊施工,70多臺履帶起重機、混凝土泵車和挖掘機正在作業。工地上,焊接聲、切割聲、錘打聲與基建設備的轟鳴聲奏響了新年的“奮進曲”。

諶家磯再生水廠項目計劃今年6月底前竣工。爲了趕回因疫情、汛情耽誤的工期,公司從其他項目抽調人員加速施工,一度採用24小時三班倒的超常規模式作業。“去年9月,這裡還是一片黃土地。今年春節前,這裡將完成清淤、地基和支護處理。我們有信心在原計劃時間內完成主體任務。”諶家磯再生水廠項目負責人田霄峰說。

諶家磯再生水廠是湖北省首座地下式結構水廠,採用全埋式處理,以綠色、循環理念爲指引,建成後將成爲區域水質淨化中心和水源工廠。不久的將來,該水廠地下是先進的污水處理工藝設備設施;地上則是景色優美的城市公園,兼具生態調節、美化景觀、防災避險等綜合功能。

“你們把企業前景分析做紮實。資信調查、市場銷售情況等,一項都不能馬虎。”1月4日,剛過上班時間,位於長江新城管委會的中國高校(華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辦公室內一派熱火朝天,有的人正在用電腦查閱數據庫,有的人正抓緊翻閱資料,有的人則爲了比對企業信息,拿着一沓沓文件在辦公桌間走來走去。該中心主任李健反覆叮囑團隊成員:“一次、兩次、三次,哪怕更多次地查詢和溝通,大家一定要精準‘問診把脈’企業未來發展前景,量身定製合適的高校科研成果,爲後期項目成功對接鋪路,確保有效推動科研成果從象牙塔走向市場。”

去年9月,中國高校(華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在長江新區正式掛牌,爲校企精準對接“牽線搭橋”,致力於加快全國高校科技創新成果在漢轉化、落地。去年12月24日,在長江新區舉辦的科技成果轉化簽約專場現場,9個高校項目與武漢企業簽約,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成爲現實生產力。

突出“高精尖缺”導向,積極搶佔產業制高點、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打通科技成果產業化“最後一公里”,長江新區堅持“創新是發展第一動力”,全面深化改革,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搭建一批科創平臺,構建創新生態,正在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新基地、創新重要策源地。

“長江新區肩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使命,新的一年裡將堅持下好創新先手棋,奮力打造未來城市新‘樣板’。”長江新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長江新區深入推進起步區建設之年。這一年,長江新區征途漫漫,將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着重圍繞創新發展,面向“綠色、生命、智能”三大產業方向,紮實推進長江新區副城建設,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長江日報記者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