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擰緊國產綜藝節目的“注水龍頭”

不知何時起,綜藝節目一期要分爲上下集,而且每集時長動輒兩三個小時。很多網友調侃:“以前是看綜藝節目下飯,現在是開了2倍速觀看,節目正片還沒開始,飯就已經吃完了。”如果節目足夠精彩,即使時間長一些觀衆也喜聞樂見,但實際情況是一期三個小時的節目裡往往充斥着冗餘煩瑣的花絮碎片凌亂的剪輯、強行植入廣告、誇張重複的反應……如此現狀,吸引觀衆從頭到尾看完已不切實際,反過來還會驅使他們按下“退出播放”的按鈕,只在社交平臺上刷刷相關熱門視頻片段了事。這一點應該引起創作者的警覺

國產影視作品注水問題其實是老生常談。隨着近年來網絡綜藝節目的繁榮發展,其所涉及的領域也從電視劇逐漸拓展到了綜藝創作。究其本質,注水是創作者對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掌控失衡所致。精品綜藝節目創作並不拘泥於篇幅,判定“注水”的標準也與時長、集數沒有必然聯繫,而應該看其是否符合藝術創作規律,作品篇幅是否服從於敘事需要。除了主線的內容呈現,臺前幕後多場景、多維度副線補充能夠幫助觀衆瞭解前因後果和歷程全貌,這對節目立意的昇華趣味的提升都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例如,對於選秀類綜藝節目來說,公演舞臺固然重要,但練習生活、幕後採訪等也能夠挖掘隱藏的故事線索和人物性格,有利於增加觀衆對選手的認識,從而調動大家的觀看熱情,也恰如其分地呼應“養成系”的內涵外延

然而,有機的內容補充不等於盲目的注水。當下很多綜藝節目的做法堪稱反面教材。其中,以競技類、養成類、觀察類爲代表的“綜N代”節目,問題尤爲凸顯。不僅出發上車、前期準備、結束下場環節鏡頭一個不落,中間還穿插無數次覆盤採訪;正式表演和觀衆反應頻繁交替剪輯,毫無意義的調侃也能佔據小半期;公佈選手排名故弄玄虛、賽制複雜節奏拖沓,總決賽時長竟抻長至7個小時;同樣的遊戲一期節目玩7次,畫面中的嘉賓不亦樂乎,畫面外的觀衆卻百無聊賴。這些以豐富節目爲出發點的內容注水還勉強可以理解,而廣告等非主要內容的注水就讓人難以接受了。誠然,綜藝節目離不開廣告商贊助的資金支持,創作者也在想方設法把廣告宣傳得有趣一些、自然一些。但是從選手拍攝短片、嘉賓使用推薦產品,到花式口播植入、小劇場宣傳,再到直接把廣告做成節目的一個正式環節,這些內容如拉麪一般,把節目越抻越長,藝術質量越拉越細,已嚴重影響觀衆的體驗感和獲得感。

其實,現在的製作方對觀衆的審美趣味心知肚明,卻沒有致力於據此提高節目的內容質量,只想着怎麼把話題熱度炒高,將觀衆騙進來貢獻數據,保住經濟效益就行。殊不知,製播雙方捨本逐末、稀釋正片的不良風氣,正在危害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不顧節目核心敘事邏輯,以烘托氛圍、製造噱頭、迎合觀衆爲幌子強行插入無關視頻素材的注水行爲,不僅損害了綜藝節目的連貫性完整性趣味性,更消磨觀衆對國產綜藝節目創作的信心。那些注水的“綜N代”節目即使開始能憑藉話題吸引觀衆的目光,獲得一定的點擊量和關注度。但播出幾季乃至幾期節目後,其影響力就越來越小,逐漸被大家拋在身後。隨着越來越多人選擇短視頻的方式追看精彩片段,整個綜藝節目行業的生存空間都將被嚴重擠壓。因此,國產綜藝節目製作不能走國產電視劇“注水”“催肥”的老路。當電視劇行業調轉創作風向短劇逐漸成爲市場新寵的時候,綜藝節目創作也應該發現問題、及時止損,站在受衆角度思考哪些是他們想看和愛看的,而不是一味站在資本的角度思考哪些是有流量和利益的。

視頻網站一直在爭奪用戶每天觀看屏幕的有效時間,如何讓優質內容更有效地觸達用戶?節目製作者應該積極創新制播模式,利用電視、視頻網站、短視頻平臺等之間的資源聯動,讓節目內容搭乘不同優勢特點的平臺實現多次立體傳播。另外,國產綜藝節目必須牢牢擰緊“注水龍頭”,精簡內容,實現差異化突圍,把回味的空間交還給觀衆,讓有意思的文化娛樂功能更加充分地融入有意義的正向價值觀

(作者:李嘯�r,系中國電視交流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