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開局之年,全國兩會爲文化行業劃了這些重點
3月5日上午9時,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全國正式進入“兩會時間”。
開幕式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就文化領域工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更好滿足人民羣衆精神文化需求;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等事業;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精心籌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同時,“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和管理”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圍繞“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國務院編制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草案)》。
多項內容涉及文化行業: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第十篇《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出——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加強優秀文化作品創作生產傳播。 把提高質量作爲文藝作品的生命線,提高文藝原創能力。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健全重大現實、重大革命、重大歷史題材創作規劃組織機制,加強農村、少兒等題材創作,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建立健全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引導、宣傳推廣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推動形成健康清朗的文藝生態。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培養造就高水平創作人才和德藝雙馨的名家大師。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功能,廣泛開展羣衆性文化活動。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完善應急廣播體系,實施智慧廣電固邊工程和鄉村工程。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和設施建設運營。
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利用網上網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民心相通。開展“感知中國”“走讀中國”“視聽中國”活動,辦好中國文化年(節)、旅遊年(節)。建設中文傳播平臺,構建中國語言文化全球傳播體系和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出,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
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 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壯大數字創意、網絡視聽、數字出版、數字娛樂、線上演播等產業。加快提升超高清電視節目製播能力,推進電視頻道高清化改造,推進沉浸式視頻、雲轉播等應用。實施文化品牌戰略,打造一批有影響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培育骨幹文化企業,規範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積極發展對外文化貿易,開拓海外文化市場,鼓勵優秀傳統文化產品和影視劇、遊戲等數字文化產品“走出去”,加強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深化國有文化企業分類改革,推進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和院線制改革。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制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等領域法律法規。
明確列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工程”具體項目,其中涉及廣電視聽領域的包括“文藝精品創作”和“全媒體傳播和數字文化”等。
文藝精品創作——開展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舞臺藝術、影視精品、優秀劇本、美術創作收藏、重大出版等工程,實施當代文學藝術創作、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紀錄片創作傳播、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網絡文藝創作傳播等重大項目。
全媒體傳播和數字文化——推進國家、省、市、縣四級融媒體中心(平臺)建設。推進國家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5G一體化發展。
在新徵程尋找新座標,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在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年,全國兩會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謀篇佈局,爲文化領域的從業者提供了一份明確的行動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