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彈丸之地的日本,爲什麼敢對實力懸殊的美國開戰?

1941年12月7日,北太平洋夏威夷瓦胡島的珍珠港,成爲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183架飛機從日本航空母艦上起飛,直擊珍珠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面對鋪天蓋地的飛機,倉促應戰,襲擊持續了九十多分鐘,多艘戰艦被擊沉或擊傷,188架飛機擊毀,美軍遭受嚴重損失。

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日軍還組織了40萬南方集團軍,同時向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起兵,硬生生地把駐紮在菲律賓的麥克阿瑟軍隊擊敗。

這真把美國政府徹底激怒了,隨後美國對日本正式宣戰。

用策劃襲擊的日本海軍艦隊司令山本的話來說,“一個沉睡的巨人醒來了”。

策劃襲擊珍珠港之時,日本就得出結論,面對美國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的勝算幾乎爲零,那麼爲什麼日本依舊作死對美國開戰呢?

日本明治維新後,軍國主義思想空前膨脹。

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崛起可以說是一起成功,其中兩次與傳統大國的對決,助長了日本的賭徒心態,軍國主義思想逐漸成爲主流,並使日本在侵略道路上越走越遠。

1894年,日本和清政府爆發戰爭,戰爭開始之前,世界上幾乎沒有人會認爲日本能贏。

當時清政府依靠僱傭的國外軍官,建立了海軍部隊,也就是強大的北洋水師,這使清政府擁有了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號稱遠東第一。

但是這場戰爭只持續了一年,北洋軍就全軍覆沒,就此清政府還在日本的逼迫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並割讓了臺灣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

1904年,日本和蘇聯的戰爭同樣的結果。

單說領土面積,彈丸之地的日本面對的是橫跨亞歐大陸的超級大國,看上去實力懸殊的戰爭,最後日本不但取得了勝利,還從此跨入了列強的行列。

雖然冒險但輕易得手的這兩場戰爭,使得日本的野心空前膨脹,刺激日本向軍國主義道路一路飆升。

日本決定對美國開戰,受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同時也因爲稱霸世界的野心作祟。

還有一點是,當時日本的物資進口受到美國製約和管控,讓日本一直懷恨在心。

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大部分重工業原材料都是依靠美國輸出,像石油、鋼鐵等軍用物資,日本一個島國,想要國內自給自足完全是天方夜譚。

據記載,美國對日本出口的石油、精煉油、廢鋼鐵、原棉這幾種戰略物資足足就佔了1.5億美元。可以說,日本的軍隊完完全全是靠美國武裝起來的。

可到了1940年,美國覺察到了日本的野心,開始對資源進行管控。當時的日本只能吃到進口的低質大米,這種大米相當難吃,難以下嚥。

就是這種大米,日本99%的民衆都要靠這種配給券才能吃到。不僅糧食短缺,日本國內的資源也極度匱乏。

由於石油和煤炭都留作軍用,日本老百姓不得不依靠木炭生火做飯。而最讓日本頭疼的則是日美關係的急劇惡化。

1940年1月,美國開始對從本國工業材料的出口實施更加嚴格的管控。

五月,珍珠港被指定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這讓日本感到遭受美國軍隊攻擊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這一切都讓日本非常惱火,要知道日本一直是資源匱乏的國家,很多原料需要進口,當時日本93%的石油都來自美國,而這個時候美國卻不斷收緊對日本的資源出口,還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資產。

日本當時最大經濟來源是紡織貿易,但面對這麼大的缺口,工廠師傅手掄冒煙,估計也難以填補。

那擺在日本面前的就只有一條路了,侵略日本將矛頭指向了當時風雨飄搖的中國,但令日本沒有想到的是,雖然侵華戰爭非常順利。

但中國當時是一個非常貧窮的農業國,就算佔領了領土也很難轉化爲實際的生產力,這讓日本政府又非常地鬱悶,戰士越來越多,這窟窿也是越來越大。

到了1941年,日本已經深深陷入了侵略戰爭的泥沼中,儘管日本在中國戰場上節節勝利,但隨後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給予日本軍隊造成了沉重打擊。

日本還加緊了對中國西南部邊界的侵略,以迫使中國早日投降。但是,因爲戰爭的持續,日本國內糧食越來越緊缺。

再加上美國國內對日本侵華行爲非常反感作息,美國政府建議不要跟日本人繼續做生意。而此時的日本可謂是進退兩難,由於侵華戰爭不斷地擴大日本的人力資源。

迅速見底,大批生產力轉向軍工業,人手不足,那紡織廠老師傅三頭六臂一起掄,冒煙了都沒有用。

此時的日本都已經有點迷糊了,擺在他們面前的也就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侵略蘇聯,因爲西伯利亞地區有着豐富的石油和橡膠資源,另一條是奪取英美的東南亞殖民地,搶奪那裡資源區。

但是當時的蘇聯可謂是地大物博,日本攻打蘇聯,那不就是自取滅亡?

經過多年戰爭的日本,國庫幾近空虛,糾結再三,還是決定向東南亞伸出魔爪。其實早在1937年,日本的野心就昭然若揭。

1937年2月,日本佔領了海南島,三月佔領了南沙羣島六個。

派兵封鎖了天津的租界,強迫英國人來給日本人做事,眼看日本人是越來越多,美國不得不出面制止,以美日商約來要挾日本,讓日本開放下游,企圖一同進入到中國分一杯羹。

然而試圖戰勝的日本那時已經看不上美國了,手裡有這資源,還有這大片的領土,那我還怕你美國嗎?

雙方的矛盾進一步增加,而此時的羅斯福也擔心會激怒此時的日本,雖然有矛盾,但貿易也只能進行着。

可此時的日本覺得自己行了,開始蹬鼻子上臉了,高調提出要買下美國一家石油產業下的全部的石油產量。

羅斯福直接表示,如果我們不限制日本人,那麼美國很有可能將會面臨石油供給不足的問題。

在這樣的壓力下,美國開始對日本的出口進行了一系列的管制,將日本的經濟再次推到了崩潰的邊緣。

日本的這一波操作可真是往死裡作,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日本的經濟瀕臨危機的同一時刻,日本的西部還遭遇了旱災,糧食收成大幅度下滑,很多人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如果此時再繼續往南邊打,日本都要被拖死了。

在這樣局勢的壓迫下,日本也只好停止南下侵略的方針,可他們僅僅老實了一年,就開始制定了再次南下的計劃。

而這次,他們的野心直接對準了英美這些國家,日本認爲只要他們出兵印度支那南部,英美兩國還不得乖乖地過來跟自己談判。

這一舉動把英美兩國激怒了,一度的縱容反而讓日本更囂張。

美國當即就凍結了日本在美的全部資產,並且停止了一切與日本的資源供應。英國也不傻,跟着美國凍結資產和斷掉供應鏈,就連荷蘭也讓日本的資產全部凍結。

這下日本人傻了,他們沒有想過後果會這麼嚴重啊。當地就開始找美國開始談判,可是令美國沒有想到的是,一場陰謀向着美國悄然襲來。

日本在襲擊珍珠港前,不是沒有忌憚。但是日本想,當年中國清政府和沙俄兩個對手不也很強大嗎?日本不是也打贏了嗎?

所以,還是用賭徒心態決定放手一搏,跟美國開戰。

而且,當時美國的精力主要在歐洲對付希特勒,日本想此時再不動手,可能就會喪失天賜良機。

珍珠港不是關鍵,日本的目的是東南亞,東南亞有石油橡膠以及各種礦產,以及美英荷蘭在那裡經營了幾百年的工廠。

當時的印度尼西亞,一年石油年產量高達800萬噸,是日本的20倍,日本人對此垂涎已久。

此前,美國就覺察到日本的野心,明令要求日本從東南亞撤軍,面對巨大的資源,日本當然是不肯答應,於是美國一氣之下斷絕了與日本的所有往來,包括石油,石油對於一個國家是極其重要的,沒有石油武器也運行不了,日本的儲備根本不夠。

那爲啥打珍珠港呢?

這是日本奪取東南亞資源地的策略,因爲東南亞戰爭一旦爆發,美國在珍珠港那裡的軍隊肯定會前來支援,倒不如先攻打珍珠港,先下手爲強。

於是便實施了震驚中外的珍珠港之戰,同時,還襲擊了駐紮在菲律賓的麥克阿瑟軍隊,眼瞅着日本人打過來了,近十萬美軍和菲律賓守軍節節敗退,退到一個叫“巴丹半島”的地方去了,麥克阿瑟也有被抓風險。

美菲聯軍在巴丹半島上,足足守了四個多月,這四個月裡基本沒有得到任何支援,這時就能看出來,日本襲擊珍珠港是唯一正確的一步棋。

最後美軍彈盡糧絕,只好投降,約八萬多的美菲聯軍被日本人俘虜。

日本人驅使這八萬人徒步一百二十里地前往俘虜營地,沒有水,沒有糧食,看見水源,任何敢靠近的人,都會被開槍打死。

菲律賓靠近赤道,非常炎熱,痛苦程度可想而知,戰俘們表現出一點不滿就會被殺死,沿途到處都是倒斃的美軍和菲律賓士兵屍體。

不過這還不是悲劇的結局,在戰俘營裡日軍逼迫着這些人修橋修路,很快又折磨死三萬人,最終這近八萬人只活下來了一萬左右。

珍珠港和東南亞同時被襲,美國人在震驚之餘,倍感恥辱,羅斯福總統直接稱這天是“一個無恥的日子”。

至此,美國人陷入了歇斯底里的氣氛中無法自拔,很快向日本宣戰,便開始籌劃向日本本土的“報復行動”。

憤怒到極點的美國人,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且開始計劃對東京進行襲擊;

1942年2月,美太平洋艦隊多次實施襲擊日本的外圍島嶼,爲發動遠程空襲創造了條件。

日本人儘管拿下了東南亞油田,不過沒玩多久,美軍就已經在太平洋上扭轉戰局,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硫黃島登陸等等,日本的末日也就快來了。

最後的結局是日本成爲世界上第一個品嚐核彈自衛的國家。

通過日本襲擊珍珠港,而後慘敗的教訓可以得出,在做重大決策時,要從多角度來思考該決策會產生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那個時候,日本因爲物資匱乏,只急於尋求新的資源,冒然襲擊珍珠港,沒有認真考慮可能給自己帶來的災難性的後果。

在面對未知的敵人,要調查清楚對方的情況再做行動,然後再結合自身的情況考慮。

結語: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向驕傲自大的日本,根本不瞭解大洋彼岸的美國的無論從軍事裝備,還是經濟能力都強於自己數百倍,而且擁有了遠程攻擊的能力,從而錯誤地發起了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