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實體店能打敗電商,中國的實體店爲什麼不行?

僅去年一年時間,國內的實體店就倒閉了310萬家,而大部分的門店即時能夠勉強生存,生命週期一般都不會超過3年。

相反,鄰國日本擁有20000多家百年老店,在電商衝擊下依然能夠屹立不倒。

這是爲什麼?背後只有一個原因:未來中國的實體店也能做到。

1

作爲國內的實體行業從業者,想在日本實體經濟中學到成功的經驗,必須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從表面現象去分析,日本的實體店能夠長盛不衰,打敗電商,是因爲日本的服務意識、產品的品質以及房租低、電商稅、物流不發達等多種原因。

但真正的原因跟國民的需求與消費力有關。

因爲無論在任何國家,人們所有的需求都取決於他的消費能力以及經濟條件。

對日本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日本的人均月收入在3萬人民幣左右。

有了足夠的經濟能力,他們才願意爲實體店的服務與高品質的產品買單。

因此,才能夠讓匠人精神、精美的設計、研發投入、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變成現金流,產生經濟效應。

從這一點去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日本的實體店爲什麼能夠打敗電商。

2

而中國的實體店會被電商打敗,不僅跟國民的消費力有關,也受房地產的影響。

在2003年國內發生了2個大事:一是房地產成爲了支柱產業;二是馬雲的電商橫空出世。

當房地產成爲支柱產業後,房價開始暴漲,掏空了大部分人積蓄,也讓實體店老闆備受壓力。

此時,馬雲的電商給了所有人希望。

由於線上開店成本比較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做電商;同時大部分人的消費也開始從下線轉到線上。

因爲,我國有6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大部分人月收入在3000-5000元。

而且大部分人都揹着房貸壓力,消費力自然會削弱或者減少,只能選擇到拼夕夕、直播等平臺去購買廉價的產品。

比如,同樣一款連衣裙,線下需要2000元,電商只需要200元,對於低收入人羣來說,肯定會選擇後者。

不是不願意到實體消費,享受服務、消費品牌,關鍵是沒有消費能力。

在這種背景下,電商才能夠靠價格優勢打敗實體店。

3

對於正在做實體生意的人來說,面對電商衝擊只能坐以待斃嗎?當時不是。

隨着共同富裕的到來,未來中國的經濟會從金字塔型,變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球型。

這就意味着,未來中國的中產階級會越來越多,消費能力自然也會隨之提升,給實體店帶來發展機會。

就如日本一樣,人們有了經濟條件,纔會更多的需求與消費力。

實體店的崛起不是拾人牙慧,而是我對實體零售研究多年得出的結論。這個觀點就連李佳琦、薇婭這樣的頭部主播也比較認可。

口紅一哥李佳琦、帶貨女王薇婭,曾經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都表示:未來最終會歸根到線下,因爲隨着人們收入能力的提供,人們會對9.9包郵失去興趣,而是會爲實體店的、品質、服務以及新技術買單。

可對於連鎖店、單店以及大賣場來說,想要打敗電商,必須要與短視頻、電商融合,並提升實體店的社交價值、體驗價值、品牌價值、文化價值以及供應鏈優勢。

以完美日記爲例,可以依託短視頻作爲渠道,藉助網紅、達人、素人去種草、帶貨,提高,帶來更多的流量與銷量,提升品牌知名度。

當有了知名度與用戶後,完美不僅能夠通過網店滿足消費者的物質需求,也在線下開設了體驗店,滿足用戶的線下社交、體驗、服務等需求。

其次,在電商、短視頻、實體店的基礎上,完美還搭建了私域流量池、塑造出了品牌IP小完子。

目的是通過私域與用戶、粉絲建立實時連接,藉助品牌IP小完子與用戶建立情感連接。

由此可見,未來中國的實體店想要向日本那樣,打敗電商,除了提升服務外,也需要根據國內的情況與需求,打通線上線下,構建私域、塑造品牌IP,滿足人們的新需求。

因爲在未來電商不可能打敗實體,實體店也無法幹掉電商,只有相互融合,構建立體的營銷場景,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纔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