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國共實力懸殊──崩潰年代之5(蔣世安)

杜聿明(取自網路)

東進援錦兵團未能達成援錦目的之原因,據北平警備總部羅奇副總司令兼督戰員的檢討,有以下各點:

第一、情報方面,54軍對當面共軍之工事及兵力與陣地,未能詳細偵察,致攻擊部署無所依據。

第二、指揮方面,緒戰時使用不充分之兵力,卒致犧牲大,效果小,爲此役最大缺點。

第三、部隊方面,一般戰力平常,各部協同與聯絡不足,致無良好戰果。惟其中以第95師之攻擊塔山爲最英勇,其次則爲第8師對三孔橋之攻擊,其他各師無甚表現。

第四、共軍方面,戰力較強,紀律嚴明,砲兵射擊準確,步砲協同良好,工事構築,善用地形。

錦州既陷,廖之西進援錦兵團尚留在彰武地區,不即西進,派在瀋陽的參軍羅澤闓向蔣電陳:「廖耀湘部須在一星期後作進攻新立屯(在彰武以南)之準備。」並稱:「衛總司令及廖司令官對增援錦州,恐不欲冒險前進,現錦州已電訊中斷,我南北兵團向錦州夾擊計劃,恐難實現。」

蔣氏「深慮錦州戰局已入最後階段,明知其無望,但仍思補救之道,決心親飛瀋陽,督導各軍急進赴援,即使錦州失陷,東西兩兵團仍繼續前進,收復錦州,否則東北主力部隊將無法撤回關內也。」因於15日飛臨瀋陽,督促各軍急進,杜聿明亦奉召來沈襄助軍務。16日,蔣飛臨錦西,聽取司令官闕漢騫報告軍情,蔣責其如此兵力,與共軍兩縱隊作戰,而不能衝破其防線,增援相隔60華里(按:30公里)之錦州,坐視孤危,痛心已極。

錦州既失,蔣於18日三度飛臨瀋陽,與衛立煌、杜聿明檢討規復錦州與東北作戰計劃。而杜之主張,仍以固守瀋陽爲本,其見解與衛同,與蔣之意見不合。蔣記之曰:

衛、杜兩人,只求個人英雄主義之成功,而於整個國策與戰略,則全不顧及也。

21日,蔣再召見杜聿明,與談東北勦共問題。杜仍主退守瀋陽,並要求增加10個師。蔣斥其妄:「如汝必欲守瀋陽,則餘唯有任汝自行處置耳!中央絕不能增益兵糧以接濟之。最後復明示以若果如此,餘亦不能視瀋陽之國軍爲國軍矣。」

其實杜、衛主張退守瀋陽,不失爲求生之路。蔣之逼杜西進,規復錦州,致招覆沒。其後蔣又深悔未能「撤回瀋陽、固守一時。」

時共軍以3倍兵力,截擊廖兵團於彰武、黑山之間。25日,兵團指揮部電臺被共軍炮火擊毀,與各方聯絡中斷達3小時之久。衛立煌不明前線廖之狀況,逕令各軍突圍,於是爭先脫離戰場,秩序混亂,廖司令無法指揮,兼受湖沼地帶影響,行動困難,於強渡遼河、繞河、柳河三道天險時,所有重武器輜重車輛,損毀殆盡。卒致全軍潰散,而不可收拾矣。28日,廖及軍長李濤,向鳳武被俘,損失精銳7萬,彈藥糧秣稱是。

廖兵團迅即崩潰的原因,依毛澤東之說:「東北我軍在遼西打廖兵團所以能迅速解決,是因爲我各縱隊大膽插入敵各軍之間,而敵又指揮混亂(先向西遇挫,又向東南遇挫,又向東北),故能迅速解決。」

長春守軍第60軍長曾澤生(雲南部隊)於10月17日投共,兩日後,駐守長春第1兵團司令鄭洞國及新七軍軍長李鴻亦放下武器。如此,圍長春之共軍乃得抽調大部分兵力南下攻沈,以「堵塞敵人退路」,「只要此着成功,敵無逃路」。

30日,共軍攻入瀋陽東區,守軍第53軍前線部隊通共叛變,在城內的衛立煌神情恍惚,不發一言,似在坐以待斃,蔣電令他移駐錦西(靠近葫蘆島)。蔣諷之曰:

若此行伍粗漢,一遇急難,即失其昔日之英勇氣概,害事殊甚,然將才缺乏,大率畏死營私,欲求一如衛者,亦不可多得也,奈何。

惟青年軍第207師堅守渾河一帶,與共軍戰至31日晚,電訊中斷,向營口突圍,11月2日,瀋陽失陷。

蔣日記所感曰:

是(10)月15日錦州失陷,繼之以長春各部叛變,而瀋陽出擊之主力,又全軍覆沒,計達32個師之衆。此爲餘平生最大之恥辱。將領不得其人,遂致軍紀掃地。

就共方言:從1945年11月到1948年11月的3年時間,共軍在東北發展到100餘萬人,並吸引國軍70萬左右於東北地區,大大減輕了其他地區共軍的壓力。經過幾次攻勢,在東北的國軍仍有55萬人。經過遼瀋戰役,殲滅國軍11個軍,33個師,以及其他國軍,計爲47萬2千餘人。

國防部次長林蔚論東北失陷之責,是長春不撤,過在中央。錦州不救,則因遊移與分兵,廖耀湘兵團必擬先攻下彰武;彰武既下,不即西進,乃停頓一週方動。如此救人不得,已亦不免。又既已西救錦州,復分兵攻取營口。衛、廖皆難辭其責也。

蔣氏事後檢討,深覺處置失當而自責曰:

以當時情形而論,錦州既陷,明知反攻兵力不足,地形不利,尤以士氣不振,將心不固爲慮。茍能即時由新立屯撤回瀋陽,固守一時,再向營口撤退,轉進葫蘆島,徐圖收復錦州,亦計之得者也。乃不此之圖,囿於各軍既經出發,且已與匪接戰,中途撤返,恐喪士氣,復以既定方針,不宜變更爲戒,遂擯棄前見,一意銳進。豈知長春部隊叛降,軍心動搖,而遭此挫折,其將何以自贖耶。

毛人鳳(取自網路)

軍統局長毛人鳳事後對遼瀋戰役經過及其失敗原因,有一詳細報告和檢討,值得參考。檢討方面,指出8點缺失,大要爲:

第一、國共實力懸殊,國方指揮不能統一。以實力言,廖耀湘兵團以十個師增援錦州,遭共軍33個師之圍攻。兼以衛立煌總司令直接下達突圍命令,致廖無法掌握部隊,各自逃散,陷於瓦解。

第二、增援錦州遲緩,坐失時機。

第三、兵團指揮失當,對共軍僅知正面攻擊,而不能果敢迂迴包圍,或多面攻擊,以致共軍能脫離戰場,逐次抵抗,遲滯我軍行動。

第四、後方補給業務不健全,補給路線無掩護部隊防守。

第五、通訊不靈。

第六、高級長官擅離職守,如衛立煌於10月30日下午在共軍未抵瀋陽前即擅離瀋陽(按此爲奉蔣之命),又瀋陽警備總司令胡家驥、市長董文琦、遼省主席王鐵漢等,亦竟於30日棄職離去,激起民怨。

第七、軍紀廢弛,士氣不振。

【未完待續,蔣世安專欄每週四刊出】